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院士:三峽南水北調工程影響生態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3-12-17 11:10:23


  中評社香港12月17日電/在今天的中國,水利工程專家同生態專家似乎已經成了天然的“敵人”。2013年有關“長江生態系統崩潰”的問題,再次引發了這種對峙。
  
  長江,作為中國和亞洲第一大河,哺育了中華民族。而對長江的開發也在近年達到高峰---除了三峽、南水北調等大型工程,它還直接體現在金沙江等上游梯級開發問題上。

  《瞭望東方周刊》日前就長江生態問題專訪了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文宣。他是目前中國資歷最老的長江生態系統專家之一,也是長江10年休漁的主要提倡者。這一政策被認為是保護長江生態的最後一次機會。

  曹文宣在此次專訪中列舉了近年來為保護長江生態而進行的一系列努力,但他評價“效果都不是很大”,具體表現在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白鰭豚已經“功能性絕滅”,另一種一級保護動物白鱘已經10年不見蹤影。

  此外,二級保護動物長江江豚種群數量也急劇減少:從2006年的1800頭減少到2012年的1040頭,瀕危程度加劇。

  在他看來,如何平衡不同利益群體的訴求,乃是解決長江生態問題的真正要點。

  江湖關係受極大影響

  《瞭望東方周刊》:最近有一種說法,就是長江生態系統已瀕臨崩潰,您如何看這個問題?

  曹文宣:現在長江水系的生態系統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包括三峽工程對長江水域生態還是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一般來說,當前影響生態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是酷漁濫捕,“迷魂陣”、電捕等漁具漁法對魚類資源的危害程度遠遠超過海洋中的“絕戶網”。其他因素還包括水利水電工程建設、江湖阻隔、圍湖造田、工礦廢水排放、農業面源污染,等等。大壩對生態環境的改變是不可逆的,長江上游水電梯級開發將對長江生態系統產生叠加影響,它未來對長江的生態系統、生物生存的影響,現在還不能預見。

  1989年寫三峽水利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的時候,我們就預測,三峽水庫建成以後,將導致長江水溫、洪水過程等水文特征改變。“四大家魚”(青魚、草魚、鰱魚、鱅魚)的繁殖期將會延後,其產卵期由原來的4月底5月初推遲到了現在的5月下旬;中華鱘原來是10月下旬至11月初開始產卵,現在已經推遲到了11月下旬。

  產卵時間延後,水中浮游生物、水草等魚類餌料都會發生變化,生態因子發生變化,對魚苗的成長有很大影響,對物種的延續不利,這個問題非常嚴重。

  以金沙江為例,現在呈梯級開發態勢,下游溪洛渡等4個水電站都是很高的大壩,有的高達200多米。金沙江上游規劃了13個水電站,中游已經建成、規劃中、在建的水電站共有10個。

  受東亞季風的影響,長江上游豐水期、枯水期的徑流量差異很大,有些河穀地區水位差達20餘米。上游水電站梯級開發的形式,改變了河流水域生態。河水由激流變成緩流,改變水流的流速、流態等水文特征的同時,也改變了徑流的時空分布格局,影響了該流域特有魚類的生存。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