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生意人”邵逸夫的生存之道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1-10 09:39:54


 

  嘉禾將鏡頭對准香港,迅速切中了當時香港的社會情緒,此外嘉禾還憑借新引進的“獨立制片人”制度迅速崛起為邵氏的頭號對手。

  邵逸夫錯過李小龍,被人們認為是中國電影史上最大的“錯過”。1970年代,李小龍拿著劇本找到邵氏要求合作開出高價,邵氏拒絕了。李小龍轉投嘉禾,拍出的《唐山大兄》隨即幫助後者迅速度過草創時期。

  此後,觀念與制度守舊的邵氏又接連錯過了許冠傑、許冠文、成龍和徐克等人,遭遇危機,影棚一度空落。

  “我是一個生意人。”這是邵逸夫一個常用的自我評價。而在同期競爭者看來,這是實用主義最好的解釋。但邵逸夫的矛盾性也同樣明顯:一方面在公司制度上相對守舊,一方面又顯示對新形勢準確的判斷和把握。

  邵氏最終開始了本土化轉型。面對逐漸流失的觀眾,邵氏兄弟給出的對策是“風月片”。為此,邵逸夫不惜將已經離開邵氏的李翰祥召回,陸續推出了《愛奴》、《女人面面觀》等風月片。

  但這仍難挽回邵氏電影的衰落。隨著新藝城等公司和大批年輕導演崛起,邵氏盟主地位旁落。

  此時,電視機正在逐漸普及,邵逸夫認為另一個時代來了。1987 年,邵逸夫徹底關掉邵氏,將重點放在於1965年創立的TVB上——這是一個以陪著香港家庭歡度周末為賣點的徹徹底底本土化的電視企業。

  “TVB和我們的生活是互相融合的。”前TVB新聞部記者呂秉權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電視劇裡面的對白會變成我們的口頭禪,張國榮上節目穿的衣服年輕人想要,TVB介紹的美食大家都會買。”

  1990年代末,邵逸夫的港劇,從香港潮到了內地。“感情的事情不能夠勉強”、“做人嘛,最要緊就是開心”等港劇對白被內地年輕人掛在嘴邊,傳達著對於全新的話語體系的好奇和對開放生活的向往。

  “跑”不動了

  結束了與嘉禾角力後,亞視取代後者成為邵逸夫最大的挑戰者。邵逸夫的無線與亞視爭霸40年,並於林伯欣執掌亞視期間達到頂峰。兩台惡戰的同時,也促使香港成為亞洲最繁榮的電視市場之一。

  從上世紀80年代起,亞視以《武俠帝女花》、《大俠霍元甲》和《包青天》等大製作,先後8次向無線發起衝擊。但1999年卻有些不同,這一年,《還珠格格》和《雍正王朝》在對手“亞洲台”播出後備受追捧,邵逸夫明顯感到另一個潛在對手——內地影視業。

  回歸後,內地經濟持續發展,香港經濟卻麻煩不斷。內地觀眾狂熱追港劇的時代正在淡去,“港式生活”已經和絲襪奶茶與菠蘿油一樣失去了新鮮感。過去“萬人空巷看神雕”的情況已很難被複制——就連不同版本“神雕”中的演員們也陸續離開了TVB——古天樂進軍內地成為“男神”,黃日華隱居香港,接近半退休狀態,而新晉小生也越發青黃不接。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