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揚明 |
孫揚明:2013北京焦慮台北無奈
我自己的感受是,2013這一年基本上是焦慮的北京與無奈的台北。
北京對台系統在2013年2月19日的擴大對台會議已經定調,不看好國民黨2014與2016選情,所以北京開始出現對於未來兩岸關係發展的焦慮。但是相對而言,台北出現的問題,剛剛各位都講了很多,尤其是因為馬政府的人事問題,造成執政黨的政策不等於政府的政策。執政黨希望能夠做的政策概念,政府不能完全接納,這是馬政府長期用人問題造成的結果,需要用人的時候,一堆人躲躲閃閃,不肯出力。這是很大的問題。而北京之所以這樣的焦慮,我認為他們把2016定調得太早了一點,我認為2016就執政黨而言,還有一搏的空間。
關於台灣的認同,2013年10月在民調上出現有意思的新東西,前遠見民調中心主任戴立安成立的“台灣指標民調公司”,做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電話問卷,內容是:在不做任何名稱提示下,在台灣地區,你最習慣用什麼為“國家”名稱?用“台灣”者超過60%;如果加上北京允許台灣使用“中華民國”,用“中華民國”為名稱的比例升高至71%,願意用“台灣”的只剩下不到20%。
這就代表,如果兩岸有模糊空間可以出現的時候,對於“國名”的偏好會出現劇烈的變化。這是很有意思的問題。我們可以進一步再去討論這個東西。
至於認同,就我個人來說比較悲觀,因為從1990年李登輝開始教育改革,到2008年陳水扁下台,將近20年的時間,大概是一個世代的養成,都是在偏頗的教科書下長大的,這樣培育出的一代人,現在都是大學生與青壯年;而且現在還有相當多的人還在成長中。如果你要等到新的教科書改回來,新的認同才會發生變化,還要等很長的一段時間,更何況教科書到現在還沒有完全改回來。所以認同是非常嚴重的問題。
但我們也不必把教科書看成是“國家認同”的唯一養成來源,因為其它還有一些有利因素也逐漸的出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