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專譯:懷念經濟和社會科學巨人加裡.貝克爾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5-07 09:19:13


貝克爾曾是一位社會科學界的巨人,他用自己的天資和努力改變了世界對經濟學根本的理解
  中評社紐約5月6日電(記者 余遙編譯報道)上周六,我們失去了一位本世紀內極具影響力的經濟學家:加裡.貝克爾。貝克爾曾在美國芝加哥大學任教多年,他認為經濟學可以被用來解釋一切社會行為。由於這種想法由於太具有“革命性”,在20世紀50年代,貝克爾的想法曾被認為是脫離經濟學正軌的,但在多年以後,他的想法最終被社會科學界所普遍接受,貝克爾也因此在1992年獲得了諾貝爾紀念獎。

  美國華爾街日報5月5日刊出文章,原題目為“一位極具天賦的經濟和社會學家”,文章作者為艾德伍德.拉則,其文章主要內容如下:

  在早期,貝克爾的想法被科學界認為是“異端邪說”:他認為孩子可以被當做一種“經濟物品”來進行分析;他還用理論分析證明:歧視可以是一種“理性的行為”,在這種理性行為的背後,人們會仔細衡量歧視所帶來的得與失。貝克爾的這些想法不但最終被大部分社會科學家所接受,而且被證明可以給政府制定社會政策帶來積極的幫助。

  另外,貝克爾在人口經濟學中所作出的貢獻也是非常大的,他觀察到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在19世紀,高收入家庭規模比低收入家庭規模要大很多,但在20世紀,情況卻恰恰相反。貝克爾試圖用孩子給家庭(特別是給母親)帶來的成本來解釋該現象,他理論的基本概念是這樣的:孩子給母親所帶來成本是不同的,其中基本花費包括實物、衣服、住宅等,這些成本會因母親薪資的不同而不同。具體來說,低薪資的母親撫養子女的成本會較低,因為相比高薪資的母親,她們的時間成本會比較低,他認為這才是造成19世紀和20世紀家庭規模差異的主要因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