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社科院:香港綜合競爭力後勁不足需警惕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5-30 10:37:09


  中評社香港5月30日電(實習記者 鄧冠英)《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2014》昨日在港發佈。報告顯示香港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第一,但若要維持可持續競爭力,則須社會達成共識,致力於科技創新產業,利用中國的定位發揮自身優勢。

  該報告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牽頭兩岸三地專家共同完成。報告自去年開始使用宜居、宜商、和諧、生態、知識、全域、信息和文化等八個方面68個客觀指標,構建城市可持續競爭力指數。根據最新的中國城市競爭力排名,香港連續12年在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第1,第2至5名分別是深圳、上海、台北及廣州,在可持續競爭力方面,香港亦排第一。

  根據報告,香港雖在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數上排名第一,但綜合效率競爭力分項指數落後於台北及澳門,綜合增量競爭力指數下跌10位,排名全國第18,顯示香港增速乏力,後勁不足。“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解釋,排名下滑系因人才,軟硬體設施等方面的優勢逐漸弱化,創新創業氛圍無明顯提升,高額租金阻礙中小企業發展,同時過分倚重金融和房地產等少數行業,缺乏穩定增長點。

  八大指標中,香港仍在宜商城市、文化城市、全域城市、和諧城市以及生態城市等項盤踞首位,但在宜居指標則被內地城市珠海趕超,排名第二。倪鵬飛認為,香港的房屋負擔較大或為下滑原因。而對於外界有關香港和諧城市排名的質疑,倪鵬飛則解釋稱,該指標未考慮香港的政治生態,且所用指標內容對兩地的意義不盡相同,數據未必反映全部事實。

  在信息城市和知識城市排名上,香港名列第四,表現較差。倪鵬飛認為,香港的知識競爭力是短板,無論是社會、政府還是高等學府,對科技創新的投入都偏低且需求少,知識尚未很好地轉化為效益。他指出,過度依賴金融和地產業十分危險,科技創新產業對香港保持可持續競爭力的意義重大。

  他建議香港社會多培育創新主體,激勵創新需求,促進創新主體之間的聯繫,完善創新基礎設施並建立創新的制度文化。他以紐約為例,指出金融和高科技可以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發展,希望香港的金融地產行業也能支持科技創新。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