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國學者談“七七抗戰”77周年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7-07 00:27:26


  中評社北京7月6日電/6月27日,日本安倍政府提交了解禁集體自衛權的內閣決議案最終版本。2天後,在東京市中心地區,一名日本男子以自焚的方式,抗議日本修改和平憲法。然而,在遭到強烈反對的情況下,7月1日,安倍政府仍然以內閣決議形式調整對憲法的解釋,部分解除對行使集體自衛權的限制。今年是“七七抗戰”(亦稱“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77周年,在標識中國全面抗戰的重大歷史節點,梳理學界對77年前那一重大歷史事變的研究成果,對認識安倍政府的政治走向,當不無益處。

  七七抗戰研究:中國的正義性不容置疑

  中國社會科學報報道,中日史學界關於“七七事變”的研究,大致始於1980年代中期,並且一直是中日歷史研究的重點。上世紀末期,胡德坤、曲家源、李雲漢、榮維木等學者發表了大量相關著作和文章。日本學者關於“七七事變”的研究著作也相當多。

  不過,中共中央黨校教授祝彥表示,關於這段歷史,中日雙方學者的研究側重點不同,得出的結論也有差異。有一部分日本學者,為了所謂的“國家利益”,尋找有利於證明自己“合法”與“正義”的歷史依據,甚至得出否認戰爭侵略性的結論,從而掩蓋歷史真相。

  1990年代以來,抗戰史研究出現前所未有的“跨界”、共同研究的特點。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還和日本、韓國、美國等國及中國台灣地區的學者廣泛開展學術交流,並組織相關紀念活動。特別值得注意的是,2006—2009年,中日兩國政府發起、開展了中日共同歷史研究。2010年1月,中日共同歷史研究委員會公布了階段性研究報告,涉及“七七事變”等重要歷史問題,並發布了中方的表述:此事件作為個案發生可能具有偶然性,但從歷史演變過程看,它的發生又有必然性。

  日本侵華蓄謀已久,有史料為證。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特聘編審榮維木介紹,日本早就制定了“蠶食”和“鯨吞”的侵華戰略。史學界經常提到的田中奏折,其真實性雖然有待確認,但是1890年第一次帝國會議的相關史料,明確記錄了日本提出的“大陸政策”,即主張要占領朝鮮、滿蒙地區乃至全中國、全世界。1927年東方會議的相關史料,也明確記錄了日本當時發布的侵華“戰略”。

  日本神戶大學教授安井三吉在其著作《盧溝橋事件》中,譴責了日本對中國發動戰爭的侵略行為。書中明確表示,正如中國人常說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日本的侵華是有計劃、有預謀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