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徐定華高中畢業。同學們各謀出路,他拒絕到北平的敵偽學校就讀,決定和一名同學奔赴大後方。
當年夏天,徐定華乘船從天津出發,經上海來到廣東,在湛江上岸。後又經柳州、貴陽,最後抵達重慶。
“一路上見船坐船,見車搭車。”徐老說,那時,正值夏天,身體也不太好,但去大後方的信念,還是讓他堅持了下來。雖然一路很是辛苦,但慶幸沒有碰到日本兵。
到了重慶,徐定華入讀中央大學,和其他學生一樣,一邊學習,一邊開始軍事訓練。
3年後,徐定華等來了奔赴前線的機會。
報名入伍參加鬆山戰役
1943年,隨著盟軍援華進一步加強,懂英文的人變得奇缺。
“開始政府也沒打算讓學生去,但是在外面雇不到會英文的人,於是政府就發通告了。”徐老說,當時學校開大會,讓懂英文的自願報名。
“說是去打日本,我在下面喊‘我去’,就報名了。”說到這裡,徐老笑了,他說這就是年輕人的可愛之處,國破家亡的時刻,青年人慷慨赴難,投筆從戎。如今,老人依然記得當時學生唱著不知作者的抗戰小調,說著說著,老人還自己打起了節拍,哼唱了起來。
徐老說,他的英文那會兒其實不著調,但教官要求會張口就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