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黃肇松:馬關條約120週年 抗日始自台灣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4-17 00:48:00


 
  然而,在劇變中,仍然有一項行動是沒有改變的,就是抗日運動。無論是閩南人、客家人及原住民都長時期進行抗日運動,包括早期的武裝抗日行動;中期的非武裝文化思潮抗爭;更包括七七事變之後,許多台灣同胞赴大陸參加抗日戰爭。省視馬關條約簽訂120週年,持平的說,抗日戰爭或始於盧溝橋,但抗日運動則始自台灣。台灣抗日運動的目標是把日本侵略者趕出台灣,終結日本人在台灣的侵據統治,這也正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使命之一,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組成的一部份。

  日本覬覦台灣,為時甚早。1874年5月,藉口因躲颱風登陸台灣南端恆春的琉球漁民遭襲殺54人,乃組成“征台軍”進攻南台灣,當地原住民起而抗爭,此即“牡丹亭事件”。其後,日軍雖退去,但牛刀小試之後,已興起吞噬之野心。甲午戰爭打敗清政府之後,台灣淪於殖民的命運,已在日本軍國主義者的計算及控制之中。台灣人民聞訊悲憤填膺,哭聲遍野,卻也不甘臣服做順民。除在北京的台籍舉人及官員汪春源上書強烈反對之外,台灣居民更紛紛組成義軍,不畏犧牲、強烈抵抗。

  繼“牡丹社事件”台灣原住民初試啼聲的抗日行動之後,史無前例的巨大型台灣武裝抗日行動,就從1895年5月29日日本“近衛師團”在基隆東北角澳底登陸之後,轟轟烈烈掀開乙未戰爭的序幕。戰爭從基隆、台北、桃竹苗北部地區,往南推向台中、彰化、雲林、嘉義、台南。日軍挾其精良武器裝備,處處營建其高壓優勢,到1895年10月23日日軍大致控制了全台,戰事持續約5個月。乙未戰爭抗日義軍正規軍約33,000名,民兵十餘萬,孤軍奮戰的結果,陣亡的兵士至少有14,000人,一直到1965年都還在彰化等地陸續發現數以百計的乙未烈士遺骸,如今雖已過了120年,但烈士英靈長存,台灣志節不朽。

  乙未抗日戰爭是全台民眾全民參與

  在當時,雖然有一些仕紳選擇與日軍“合作”,但乙未抗日基本上是全民參與。根據日本隨軍記者記載,抗日義軍不乏女性及青少年,死傷不少;客家族群作戰尤其英勇,傷亡亦最重。因日軍在全台採取焦土政策,即所謂的“無差別殲滅”(不分軍民、男女、老幼)與所謂的“三光掃蕩”(殺光、搶光、燒光),所到之處,燒殺擄掠,軍民死傷估計在十萬人以上。台灣人沒有辜負黃遵憲的期許“人人效死誓死拒,萬眾一心誰敢侮”。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