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黑格爾闡述“家庭——市民社會——國家”的關係,理論體系是一種“客觀唯心主義”。他把“倫理”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家庭,第二階段是市民社會,第三階段是國家。他強調國家在倫理上的至高無上性,認為國家是人類社會生活關係的最高的、最完滿的形態。所以,黑格爾得出的結論就是,國家高於市民社會,是決定家庭和市民社會的力量和真理,國家是一種獨立自存的、永恆的、絕對合理的東西。
眾所周知,馬克思主義三大來源之一是德國古典哲學,黑格爾的哲學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重要來源。馬克思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核心內容是論述“市民社會與國家的關係”,他繼承黑格爾政治理論的核心思想——市民社會與國家相分離、相區分,但運用唯物主義哲學“翻轉”了黑格爾哲學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
由此,馬克思提出了重要的政治學觀點:(一)認為在時間上、邏輯上,市民社會先於國家,市民社會是國家產生的前提,國家依賴於家庭和市民社會的充分發展。與黑格爾相反,馬克思得出結論:市民社會決定政治國家。(二)對黑格爾“市民社會、國家是觀念的產物”的觀點,進行批判,馬克思說,市民社會是全部歷史的真正發源地和舞台,提出“市民社會”是國家形成與發展的動力。(三)肯定“市民社會”與國家的分離,“市民社會”從國家政治權力的束縛中掙脫出來,是時代政治進步的結果,就有現代政治制度。當“市民社會”獨立存在,才與“國家”之間形成權力制衡。
綜上所述,筆者將黑格爾與馬克思的觀點,進行“合理的融合”,就是市民社會與國家相互關係理論。
“市民社會”是未來兩岸政治協商的仲介與基礎
兩岸關係的“終極目標”,是建立統一的“政治中國”,必然需要經由在未來的兩岸政治協商,但只有正確的路徑,才能逐步達致“終極目標”,因此,“路徑選擇”至關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