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湖南“無媽鄉”調查:媽媽拋棄孩子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8-24 10:44:40


小姑娘盼着妈妈赶紧回家。(来源:新华社)
  中評社北京8月24日電/“‘逆境出人才’這句話是老師想對你說的,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贏得成功……”在張明(化名)的學生手册上,班主任寫下了這樣的文字。張明,邵陽縣黃荊鄉的一名12歲的學生,7歲的時候,媽媽離家出走再也沒有回來。

  和張明一樣失去親生母親的孩子在黃荊鄉總共有123個。2012年,經過媒體報道後,黃荊鄉由此得到了一個別稱“無媽鄉”,而在那時的報道中,貧困是造成“無媽鄉”現象的主要原因。

  然而,三年過去後,當地的貧困現象有了明顯改變,政府與民間對黃荊鄉留守兒童生活的關注和幫助也顯而易見,但是到現在為止,123名失去親生母親的孩子,除了有三個父親再婚找到了後媽,餘者在家庭生活中仍然處於無媽的狀態。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這樣的狀態繼續下去呢?除了總是被媒體提及的貧困以外,是否還存在其他原因呢?在對“無媽鄉”的調查中,北青報記者聽到了另外一種聲音。

  “我不會再捐助他們了,因為他們現在有了一種依賴的想法,不想靠自己的努力去改變未來。”網友“殷勤”,邵陽市的一位教育工作者,曾經幫扶過黃荊鄉貧困農民的志願者。

  事實上,“貧困”的歷史和現實帶給了很多“無媽鄉”農民保守、封閉的思想觀念,反過來,這些觀念又讓他們失去了改變自身命運的遠見,現在擺在政府和志願者面前的是這樣一個難題:如何在經濟扶貧的同時去實現觀念思想扶貧。

  需要面對的“逆境” 媽媽帶走姐姐丟下我們

  邵陽縣黃荊鄉大付村的一處山窪內。14歲的張月和12歲的弟弟張明,已經將近一個月沒有看到自己的爸爸了。

  8月13日這一天,姐弟二人坐在土屋條凳上,看著那台14寸彩電電視。昏暗的房子裡沒有開燈,從屋門外零散透過來的陽光,使得正在播放娛樂節目的熒屏,看上去不是那樣的刺眼。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