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華傳統文化是實現兩岸統一的基礎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11-18 09:09:17


 
  海峽兩岸的文化血脈相連。從舊石器時代起,我們的祖先就由華南陸續進入台灣。上古迄秦漢之際,中華文化已流潰台灣地區,這是不爭的事實。占台灣人口98%的漢族同胞,祖先都是大陸人。他們與高山族同胞在共同開發和建設台灣中,亦發展了與祖國大陸血脈相通的文化,共同擁有上下5000年的民族文化傳統。台灣在歷史上曾遭受過荷蘭和日本的侵略,但是台灣的文化絕不是荷蘭文化和日本文化的變種,具有愛國觀念的台灣同胞心歸祖國大陸,不屈服於外來殖民主義侵略的英勇反抗鬥爭精神,已充分證明了中華文化情結的力量。我們承認台灣的文化和祖國大陸的文化一樣,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中華文化亦同樣輻射世界),並吸取其有益的成分,然而台灣的文化絕不是什麼孤立的“海洋文化”,自始至終都是根系祖國大陸的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海峽兩岸的文化有著共同的傳統文化根基,共同的民族形式,共同的語言文字,共同的民族心理素質,共同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中華文化的情結和紐帶把兩岸的中國人緊密地連結在一起,這是任何外來勢力所割不斷的。

  明朝末年,荷蘭、西班牙殖民者先後侵占台灣。1661年,鄭成功率大軍人台,驅逐了荷蘭殖民者,使台灣重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20多年後,康熙皇帝派施琅領軍攻占澎湖,鄭成功之孫鄭克爽歸順清朝。此後,清政府在台灣設置一府三縣,即台灣府和台灣、鳳山、諸羅縣,隸屬福建省。台灣在中央政權的管轄之下,依靠大陸豐富的人力物力支援,經濟文化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從鄭成功收複台灣至今的300多年裡,大陸向台灣先後有多次較大規模的移民。明末清初之際,閩粵兩省有十餘萬居民追隨鄭成功大軍人台。太平天國時期,福建沿海又有大批居民為躲避戰亂而移居台灣。最近的一次是在1945——1949年間,約有200萬大陸軍民隨國民黨政權遷往台灣。因此,台灣社會實際上是個移民社會。以目前台灣的情況而論。在2300萬居民中,95%以上為漢族人。正因為如此,連橫先生在其《台灣通史》一書中寫道:“台灣之人,中國之人也,而又閩粵之族也。” 所謂“閩粵之族”,即來自福建的福佬人和廣東的客家,他們都是不同時代因戍邊、戰爭、災害等原因從中原各省遷到廣東、福建的,自宋元起又陸續移居澎、台。

  在不同歷史時期大量大陸移民遷台,不僅帶去了豐富的生產技術、耕作方式,而且使大陸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移植到台灣,使中華傳統文化在台灣結出了累累碩果。台灣的民情風俗與大陸極為相似。移民前往台灣,不僅帶去了家鄉的方言土語,而且帶去了原有的風俗習慣與生活方式。據丁紹儀《東瀛識略》記載:“台民皆徙自閩之漳州、泉州,粵之潮州、嘉應州。其起居、服食、祀祭、婚喪,悉本土風,與內地無甚殊異。”台灣民間的婚喪喜慶禮儀乃至服飾、起居、飲食等,與閩粵兩省如出一轍。海峽兩岸民眾還以同樣的方式過著同樣的節日,進行著形式相同的民間娛樂。台灣每年舉行“祭孔大典”、“城隍爺出巡”、“媽祖過生日”等傳統文化活動,動輒吸引幾十萬人參加,如此大規模的傳統文化活動,在大陸已不多見。台灣民間的宗教信仰多由大陸直接傳人,現今台灣各地大小寺廟林立,其中供奉的孔子、關公、禹王、魯班、媽祖、城隍等,無一不是中華聖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