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兩岸關係中的文化與政治觀察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11-19 16:49:42


 
  二、台灣社會里的中華文化多元展現

  除了早期先民的移入,已將中華文化傳統元素乃至生命哲學(如:敬天畏神、尊崇祖先)引入台灣外,上世紀中葉所發生的大遷徙,隨著中國各地人口及族群的大量移入,也將其他地方特性的文化元素帶進台灣,更加豐富了此前已具有之文化元素。這些文化元素不僅是透過傳統私塾或國家義務教育體制進行文化傳遞或者政治社會化過程,更是在日常生活及地方傳統或儀式活動中,如透過飲食、服裝、音樂、戲曲、書畫、舞蹈、宗教及節慶等各種形式,多元展現。

  三、近代隔離無法抹滅共同文化痕跡
  
  如前所述,文化的展現具有多重的形式,除前述範疇所觸及的內容,更進一步包括文字、語言、歷史記憶、倫理關係乃至生命哲學、宇宙觀…等所共同形成的一套蘊含龐大、複雜的符號及意義的綜合體系。因此,儘管許多民族雖曾經歷異文化的外族統治,但仍得以保存原本具有的文化元素,不至遭受徹底磨滅。正如日本統治台灣50年並以推行“皇民化運動”,但中華文化的痕跡仍相當存留於台灣社會;這一方面,固然有被殖民者所採取的反殖民抵抗運動與生活習慣有關,但也與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內在性、深層性與多面性有些關係。

  貳、有關台灣文化“去中國化”議題探索

  兩岸之間的政治分歧,不僅造成了法統之爭、歷史詮釋乃至軍事安全等現實層面,也連帶擴及到有關文化的領域,甚至出現“去中國化”或“文化台獨”的爭論。但對於這些爭論能否有更精確的定義或認識,避免出現人雲亦雲、三人市虎情況,從而加深兩岸之間原已相當艱難的政治問題的複雜性,或有其必要。

  一、台灣本土文化復振並非去中國化

  如果從上世紀初,也就是民國肇始以後的觀點,“驅逐韃虜、恢復中華”便屬破壞民族團結的政治不正確。因為“中華民族”的概念包含了漢、滿、蒙、回、藏…等各族,隨著新的“中華民族”概念的建構,“中華文化”範疇也必然需要隨著族群涵蓋範圍的擴大而具更大包容性與多元性,而非走向單一性或同質性。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