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兩岸之間的心靈距離或歷史鴻溝,並無法單純以經濟或物質層面來填補,更多的是涉及精神、文化、生活方式及情感因素等心理層面。就像“兩岸一家親”,絕不僅是強調血緣或文化的同一性,還需要有更多的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排除不必要的人為障礙,設法主動創造條件,營造兩岸各方更優質、更正向、更規範、更全面的良性互動,方有可能。
尤其,真正的“認同”,惟有透過文化及文明發展等軟實力來促成與實現,而非“心口不一”,或透過軍事或其他硬實力來威逼。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應試著以更多文化軟實力來促進,來豐富兩岸關係的內涵,並成為當今時代的新主題。而傳統中華文化,實則為我們應對處理今後兩岸問題蘊藏了豐富資產與古老智慧,等待我們重新挖掘與體會,以為今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注入更多正能量。
結語
兩岸關係錯綜複雜,摻雜著許多的理想與現實,現在與過去,不同的問題相互糾結,有時更加難以一時釐清。但不論如何,中華文化則是兩岸社會所共同享有的豐富歷史資產。過去如此,未來亦然。
至於有關“文化台獨”或“文化去中國化”爭議,除前文所論及者外,謹在文末引述陳水扁“總統”任內,於2004年11月18日主持“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第四屆第一次會員大會上的兩段談話,以作為對有關問題的思索與註腳:
我們應該繼續發揚優質的中華文化,充實台灣文化的內涵,培養民主的自信與文化器度;真正優質的中華文化強調王道、仁愛、和平,強調講信修睦,兄友弟恭,這樣的精神、內涵,正是現代國家,文化社會最珍貴的素質,也是華人社會所共同引以為傲的傳統,做為“中華民國”國民的我們,不僅與有榮焉,更不存在有什麼“去中國化”的問題。
我們不能接受中華人民共和國以軍事武力威脅台澎金馬二千三百萬人民,但政治的敵對與歧異,卻不必然要在文化和歷史上“去中國化”,這也是我們應有的自信與文化器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