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共築兩岸中國夢應從導正台灣論述著手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11-23 09:48:01


 
  黨外人士的本土化訴求直到李登輝繼任,召開國是會議,開放海外黑名單,並且廢除刑法100條的叛亂罪讓台獨言論脫罪化後;綠營的台灣論述才開始轉向台獨化。90年代起,海外台獨聯盟遷台創立建國黨,與由黨外人士組織的民進黨,雙方展開激烈的爭奪台灣論述正統的論辯;但最終較激進的建國黨被民進黨取代,建國黨所謂的革命建國路線,也無疾而終。

  四、陳水扁執政時期的台灣論述

  民進黨組黨之後,台論論述的演變進入第二階段。民進黨初期借用德國綠黨概念,從關懷環保下手,進而結合工運、農運、學運、婦運等社會運動,和向來以派系化經營基層、以及以“救國團化”來辦理校園黨務的國民黨形成強烈對比。也因為國民黨未能及時轉型,民進黨充分吸納當時進步青年及解嚴後蓬勃發展的社會力,迅速成長。雖然本土化與台獨運動訴求自始即聲息相通,但由於當時民進黨力量尚不足以挑戰國民黨的執政優勢,加上民眾對台獨恐懼感頗深,因而民進黨初期的台灣論述,還是在訴求本土化,並且主要集中在打擊國民黨的黨國體制與大中國意識。1986年11月民進黨第一屆全代會通過黨綱,標舉“台灣前途應由台灣全體住民自決”;1987年11月第二屆全代會通過“台灣人民有主張台灣獨立的自由”決議;1988年4月臨時全代會提出“四個如果”決議文;此時由於戒嚴體制尚未解除,民進黨的台灣論述與台獨論述尚未公開畫上等號,是在“先民主”的階段。

  由於90年代初,李登輝擊敗黨內非主流的掣肘,獨攬黨國大權,國民黨政府中多數台灣人位至要津,本省人已經是當家作主;此時,民進黨的台灣論述對開拓選票的能量反而流失,得票始終在三成五上下。於是黨內開始要求論述應轉向更激進的路線,台獨訴求乃逐步化暗為明。1990年黨代表大會先提出“民主大憲章”草案,1991年召開人民制憲會議,通過《台灣憲法草案》,進而在黨代表大會中通過“公民投票方式建立台灣共和國”的《台獨黨綱》修正案。由於李登輝成立國統會,推動海峽兩岸辜汪會談;民進黨的台灣論述也從反對統一、反對國共和談正式轉變為台獨黨綱的新階段。此時各種激進的言論,比如台灣的先祖是所謂“矮黑人族”,提倡以羅馬拼音將閩南話文字化做為台灣共和國國語;甚至提倡台灣接受美國接管成為“第五十一州”,或成為日本“第五州”等極端主張均大鳴大放,而台灣地位未定論則是此時期最主要的論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