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銀行業史上首次主動離職潮:近40位董監掛靴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12-07 14:13:30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認為,當前我國商業銀行的不良率平均來講還是不高的,但2%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分水嶺。在他看來,銀行不良率在2%以下都屬於比較健康的狀況,除了個別銀行,當前商業銀行總體的資產質量還是處於健康的狀況。如果個別銀行不良率偏高且超過2%,則需要及時採取完善的風控措施。

  一位從業近20年的某股份制上市銀行資管人士表示,如果僅僅考慮傳統的存貸業務,銀行過去很長時間都是靠存貸款之間的利息差來盈利的。“比如說原來銀行的息差是3,也就是說銀行通過借貸100元能賺到3元錢。如果不良率高過3%,意味著它的風險成本高過了它的毛利率,那這種情況對於銀行來說絕對是危險的,也是不可持續的。目前整個銀行業的平均息差水平大概在2.5%左右。此外,銀行還要刨去人工成本,所以說,如果銀行不良率逼近2%的話,就很危險了。”該名資深人士表示。

  告別“黃金時代”:

  銀行客戶越來越難維持

  銀行業的“好日子”在股份制改革的浪潮下似乎走到了頭,同業競爭開始起步,信貸產品日益多元。在此背景下,同業競爭日趨激烈、競爭手段千行一面,讓客戶關係更加難以維持。

  有專家表示,當前銀行業面臨更多是一輪“調整”而非“衰退”。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認為,銀行能夠承受的壞賬水平遠遠超過2.5%。因為不良貸款的出現並不意味著損失,不良率和損失率是要區別開來的。不良貸款率意味著出現有瑕疵的貸款,但是很多有瑕疵的貸款價值回收率是很高的。一方面,很多貸款都是有抵押的,即使借出去的貸款不還銀行了,並不意味著銀行就會損失,銀行有可能要回抵押的房子,比貸款更值錢”。

  事實上,在部分銀行業人士看來,我國商業銀行重新問世至今,無疑走過了數個“黃金時代”。商業銀行最初的主要業務是按當地財政計劃為國有在建項目企業貸款,從業人員的稱謂相應的是“撥款員”而非信貸經理。出現貸款無法收回的情況,則由財政年終統一扎帳兜底,作為個體的從業人員幾乎沒有壓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