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政治人物
主要是指政治人物好感度,其指涉的是青年群體對政黨的重要政治人物的好惡程度,無論是當政的、還是在野的都被列入其中。
當前,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的好感度遙遙領先於其他政治人物,好感度均超過四成。從三個方面足以體現蔡英文女士的政治魅力:其一,當詢問民眾比較有能力帶領團隊做到清廉不貪汙的政治人物時,在逐一提示姓名、順序隨機且不限項復選方式下,依序為:蔡英文46.5%、朱立倫41.1%、馬英九17.5%。其二,當詢問民眾若兩岸進行談判或簽訂協議,相信哪些政治人物能夠兼顧國家安全和民眾利益時,在提示姓名、順序隨機且不限項復選下,依回答比率排序:蔡英文44.3%、蘇貞昌35.5%、朱立倫35.3%。其三,當詢及民眾誰比較有能力帶領民進黨改善和大陸的關係時,回答蔡英文的有41.3%、蘇貞昌21.1%。可見,蔡英文的好感度獨佔鰲頭,一馬當先。
此外,當蔡英文於2015年上半年拋出“維持現狀”的兩岸政策後,有46.1%的台灣民眾認為此一提法與馬英九的“三不政策”無異,其中,20歲至49歲間的超過半數民眾持此看法。這說明,青年群體對蔡英文執政下兩岸關係沒有產生太多疑慮,反倒是認為蔡英文更能在兩岸交往中維護台灣利益。
(四)國家定位
國家定位往往與兩岸關係及其走向聯繫在一起。介於20歲至39歲之間的台灣青年大多出生在台灣逐步開放民主或民主化之後,他們接受民主的意識,親歷民主的實踐發展。台灣青年對於國家的定位顯然會根植於和發端於台灣式民主的土壤之中,這種所謂“民主”在塑造了在台灣青年公民意識的同時,更塑造了台灣青年的國家意識。
換言之,既然台灣青年從擁有選舉權開始就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領導人、市長、縣長等,那麼,在這一整套的政治體系的運作過程中,台灣青年自然也會將自己置身於這一政治體系當中,通過選舉的方式和程式來形成新的國家共同體。
他們不能接受“兩岸同屬一中”提法的比例約佔58%,認為兩岸屬於“國與國關係”的青年民眾(20歲至29歲)高達76.2%。另外,不能接受“中華民國在1949年已經被推翻,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這一提法的青年民眾超過八成五。由此可知,台灣是一個“國家”、台灣不屬於中國是台灣青年群體絕大多數人的共同認知。
(五)政治選舉
政治選舉的政治意識的體現主要是通過是否關心選舉、或與公民政治參與的相關活動與行為(如義工、拉票、投票)等形式來呈現。距離2012大選至去年11月,其間只經歷過一次選舉,即“九合一”地方公職人員選舉,加上指標民調沒有對相關投票率做出統計,故為了保證分析的連貫性,本文只能從第一個層次即是否關心選舉這個層次上入手。
“九合一”選舉國民黨大敗,49.2%的民眾認為國民黨很難再改變甚至會被民眾淘汰,其中,20歲至59歲的選民中有超過半數的民眾支持這一看法。當詢及民進黨已成立29年且參加國內各項選舉甚至執政,也承認現在國號“中華民國”,52.7%認為這已算是民進黨接受或認同“中華民國”,年齡愈輕者認為“算”的比率愈高。
同時,蔡英文在訪美期間聲稱倘若當選往後將依“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來維持兩岸現狀,20至49歲受訪者中超過6成認為2016有必要政黨輪替。去年9月-11月,蔡英文在青年群體中的支持度更是一路狂飆近十個百分點,平均維持53%左右,而國民黨候選人則始終在14%上下徘徊。
(六)政府行為
這一層面上的政治意識主要是指公民對政府的施政作為或處理問題能力的一種認識。政府行為影響政治意識的形成,也直接影響民眾對政府的好感度、支持率、滿意度的高低。倘若政府行為符合社會公眾期待,那麼政治意識自然是有利於執政當局繼續在位,倘若政治行為與社會期待漸行漸遠甚至是背道而馳,那麼政治意識就會朝著不利於執政當局的方向發展。評判政府行為的標準主要有三:公共政策是否正確,司法是否公正獨立,政商關係是否正常。
根據2012年10月的民調數據顯示,馬當局的之所以民意低迷,主要是因為政策錯誤或反覆以致浪費納稅人的錢,導致民眾極為反感,尤是20至49歲、或高中職以上教育程度民眾,超過九成作此表示。當詢問民眾目前政府仍有不當作為中(選項共七項),政府高層濫用權力以72.4%的選擇率高居榜首,選擇性辦案(67.0%)、有政治介入檢調機關辦案(66.8%)緊隨之後,交叉分析發現20至39歲民眾認為當前政府有該7項情形的比率最高,在六成三至八成五之間。政商關係方面,有超過8成5的民眾(20歲至49歲)認為商界會干預公共政策的制定,且有九成左右的民眾(20歲至59歲)認為會因此產生特權。顯而易見,政府信任度滑落正是民眾對政府行為的不當所表達出的不滿。
(七)身份認同
身份認同一般被用來區分我群與他者之間的關係。身份認同一般指涉的是一個群體或集體的身份。只有在群體或集體中,其下的成員才具有身份,也才具有身份認同。
眾所周知,兩岸自1949年分離分治已逾66年,各自在不同的政治制度、意識形態和社會文化的指導下生成了一種不同於對方的群體文化,因此,身份認同便成為了刻意區別兩岸的一種類似天然的成分。根據2014年8月下旬的調查數據顯示,當詢問民眾對所屬身分的多元認同,在逐一提示且不限項復選時的回答為:台灣人96.9%、其次“中華民國一分子”87.3%,中華民族一分子76.3%。值得注意的是20至29歲自認是中國人的比率遠遠低於40至59歲民眾,達20個百分點,身分認同存在明顯的世代差異。此外,當詢及民眾希望國際上的媒體對我們“國家”的稱呼是什麼時,台灣(78.9%)、“中華民國”(72.5%)雙雙超過七成二,排在前兩位。
(八)公民權利
公民權利是法律賦予給公民的正當的、合法的政治權利。放置在台灣政治社會,其主要表現為言論自由的權利,政治監督的權利以及政策訴求的權利。舉例來說,有43.2%民眾表示知道國、民兩黨統獨主張是受到憲法保障的言論自由,53.5%表示不知道,未明確表態有3.3%。交叉分析結果顯示,愈年輕、或教育程度愈高的受訪民眾表示知道的比率也愈高。當馬當局勒令盡速讓服貿協議在“立法院”過關的舉動時,54.9%認為國民黨違反民主程式,且20至29歲的民眾中有68.1%認為政府違反民主程式,介入議事程式。
另外,在美牛(60.9%)、核四(61.8%贊成核四公投與地方選舉合併辦理,即便是在馬政府宣佈停建的情況下,也有50.4%的20歲至29歲青年民眾仍然覺得公投有必要)、服貿(74.2%)以及和平協議(68.3%認為公投通過後才可啟動和平協議談判)雙雙無解的情勢下,贊成公投表決的民眾比例均值超過六成。不難發現,台灣民眾尤其是青年的公民權利意識相當強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