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國民黨“地方化”、“本土化”是“贏得台灣地區政權”政治目標的現實需要
從政黨目標變化角度觀察,國民黨“地方化”與“本土化”既是台灣政治變化的產物,也是國民黨自身政黨目標調適的結果。縱觀國民黨在台發展的近70年歷史,其政黨目標不斷變化。逃台之初,國民黨的政黨目標應當包括:意識形態層面的維護“三民主義”,政權層面的“反攻復國”與“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其中,為“三民主義”的意識形態進行辯護應當是國民黨在台生存發展的“首要目標”。但隨著島內外政治環境變化,尤其是在台灣逐漸實現民主化、開放競爭性選舉之後,國民黨的首要目標已經悄然改變。這種變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首要目標由“為理念辯護”轉向“爭取選票最大化”。在選舉政治的環境中,國民黨的首要目標已經不再是為“三民主義”的意識形態辯護,而是轉變為爭取選票最大化、實現在台執政。國民黨已經不再是理念辯護型政黨,而轉變為“選票最大化”型政黨。目前,國民黨的黨綱雖仍載明堅持“三民主義”,但已變成虛幻的政治象徵,在“選票為王”的環境中,理念已成爭取選票的工具之一。理念如果有利於爭取選票,或許會被重新提起,但一旦理念與“選票最大化”的首要目標相衝突,國民黨的選擇會是放棄理念、向選票看齊。而在維護“政黨利益”與“民族利益”面前,國民黨的優先選擇也已經不再是“民族利益”,而是“政黨利益”⑬。認識到國民黨這種政黨目標的變化,“為什麼國民黨已經不再敢於堅持主張兩岸統一”、“為什麼洪秀柱的主張無法得到大多數國民黨員認同”等疑問統統就不難解釋。因為,國家統一雖事關中華民族整體利益,但國民黨已經自認為“喊統一在島內沒有市場”,對其爭取選票的政黨利益沒有好處,所以面對民族利益與政黨利益的選擇,大多數國民黨人會選擇現實政黨利益優先,在台生存優先。
二是政權目標由“追求全中國執政”轉向“偏安台灣”。從國民黨近百年的發展歷程來看,追求政權始終是重要的政黨目標之一。即使在國民黨獨裁統治期間,國民黨當權者首要考慮的也是如何穩固執政,避免垮台。只不過隨著外在環境與內部權力結構的變遷,國民黨的政權目標已經完成了“地方化”的蛻變。政權目標“地方化”後,國民黨的意識形態、組織體系只好做出相應的改變,才能更好地為這一目標服務。
(三)國民黨“地方化”、“本土化”離不開領導者與主導集團的推波助瀾
政黨變革理論認為,“內部因素(包括‘主導聯盟’即領導集團的變化)可能是變化的直接原因”,“選舉失利並不能夠構成變革的必要或者充分條件,還必須結合考察組織行動者的因素,無論是環境的還是內部的衝擊都可能產生重要的變革刺激,但是決定突變最終會否發生,還取決於政黨的行動者是否允許或促成他們這樣”⑭。國民黨“本土化”進程中,歷任黨主席與黨內主導派系的推波助瀾絕對是最直接原因。國民黨“本土化”的起步,如果沒有蔣經國開明的政治思想,很可能像蔣介石當年一樣停留在構想階段。蔣經國去世時,如果歷史能夠選擇以李煥等為主的“非主流派”,而不是以李登輝為主的“主流派”,國民黨“本土化”的“台獨”異化或許不會這麽快發生。而在2017年5月20日舉行的黨主席選舉中,如果以洪秀柱為代表的“深藍”勢力能夠獲勝,繼續掌控國民黨中央,國民黨“本土化”的步伐或許還有機會減緩。因此,在國民黨“地方化”與“本土化”的進程中,歷任國民黨主席與主導派系對“外部刺激”做出的不同反應,對政黨實現目標進行的不同重估,都深刻影響著國民黨“本土化”的方向與速度。
大陸該如何應對國民黨“地方化”、
“本土化”後的島內政局
國民黨“本土化”的持續推進深刻改變了台灣地區的政治結構,也給兩岸關係帶來了深遠影響。國民黨完成“本土化”、蛻變為台灣地區型政黨之後,台灣政壇極有可能出現民進黨與國民黨兩個“本土政黨”輪流執政的新局面。對此,大陸應有清醒認識,未來對台工作中一方面需要繼續爭取包括國民黨在內的所有台灣政黨成為促進祖國統一、反對“台獨”的友好力量,更重要的是要強化自身能力建設,始終掌握兩岸關係發展與國家統一的主導權。
第一,大陸可以不反對國民黨“本土化”,但絕不容許“台獨化”。順應“本土化”的政治環境,是所有政黨生存發展的必然要求。哪怕將來有一天中國共產黨在台執政,也須順應台灣本土民情。個人認為,一個回不了大陸、只能蝸居台灣的國民黨,為了取得台灣民眾的支持,為了拿到台灣地區政權,擁抱本土、扎根台灣、實施“本土化”變革是正常的選擇。大陸各界對此應有客觀認識與心理準備。只不過,大陸方面對國民黨“本土化”的演變方向決不能聽之任之。大陸方面應該向新的國民黨中央傳達明確信號,國民黨的“本土化”不能走錯方向。一是國民黨絕不能“台獨化”。國民黨可以顧及台灣民眾的“主體性意識”,但不能像民進黨一樣將其扭曲為“台獨意識”、“分離意識”、“自決意識”,不能成天煽動“反中”、“仇中”民意,不能搞“去中國化”。國民黨可以強調台灣本土,宣示“台灣米”、“台灣水”、“台灣文化”等地域屬性,但不能附和民進黨等“台獨”勢力將台灣從一個地理名詞表達為具有“國家意涵”的政治名詞。否則,這個新的國民黨與民進黨、時代力量等“台獨”政黨沒有區別,一樣會成為大陸13億人民反對的對象,一樣會成為大陸對台部門打擊、遏制的對象。二是國民黨應“求同存異”、“求同化異”,而不應“顯異避同”。對於國共兩黨在政治定位等方面的異同,國民黨應多強調一點雙方的共同點,少凸顯一些雙方的分歧與差異。在“一個中國”問題上,國民黨應堅持“兩岸同屬一中”內涵,不應過分強調“各自表述”。只要國民黨“本土化”能堅持正確方向,不走“台獨化”的歪路、邪路,大陸方面會繼續把國民黨當作友好交往、共同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同盟力量,會繼續實施“藍綠有別”的差異化政策。
第二,中國的統一進程不寄希望於別人,不會在任何島內政黨身上押寶。面對台海形勢的發展變化,大陸在不同階段分別提出了“寄希望於台灣當局”、“更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方針政策。但是當台灣當局不再堅持統一理念甚至搞“台獨”時,當過去的“反獨促統”力量國民黨已喪失統一理想、只能當“反獨”盟友當不了“促統”盟友時,當多數台灣民眾只願“維持現狀”而抗拒統一時,“寄希望於台灣當局”與“更寄希望於台灣人民”均需要適應新的形勢而做出與時俱進的改變。在此背景下,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準確把握兩岸關係發展規律,適時提出了新的政策論述。2015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高屋建瓴地指出,“決定台灣問題最終走向的根本因素在於大陸自身發展”,從根本上回答了“台灣問題的解決靠誰”的問題。這一論述的提出,意味著大陸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的方針將“寄希望於自身”,最終要靠的是祖國大陸自身的發展,靠的是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靠的是全中國13億人民的共同力量。因此,面對不再與我們有“統一中國”共同目標的國民黨,面對兩個“本土政黨”輪流執政後的台灣政局,大陸方面更多要靠的是自己的實力,靠的是自己的策略。大陸方面深知,解決台灣問題的關鍵在自身實力發展,當我們的綜合國力逐漸趕上甚至超過美國之時,讓美國掂量收益與成本後決定“放棄台灣”之時,台灣問題自然將迎刃而解。在今後的對台工作中,大陸方面只要“把願意跟我們走的人照顧很好,把不願意跟我們走的人逼到牆角”,堅定不移地貫徹“遏獨、促融”的戰略,然後再根據台灣當前的人口結構、政治結構建立新的統一論述,讓更多台灣同胞認識到統一對台灣、對台灣多數人都是有利的,這樣台灣問題的解決自然會累積越來越多的有利因素。
“歷史是一齣沒有結局的戲。每次結局都是這齣戲新情節的開始”。國民黨在台發展的近70年歷史及其本土化發展的30多年歷史雖已告一段落,但目前看這並不是終點。國民黨意識形態、組織體系的“本土化”雖已基本完成,但深化過程或許還會出現新的擾動。不過,在大陸看來,未來不管國民黨的“本土化”如何深化,這“本土化”的經不能唱歪。國民黨不僅不能重走李登輝時期“台獨化”的老路、邪路,而且應該負責任地帶領藍營支持者與台灣民眾,認清兩岸關係及國際政治現實,在“台灣回歸中國的必然道路”上盡可能為台灣爭取到更大的利益。
注釋
①《行政革新的要旨》,收入《總統蔣公思想言論集》卷二十八,P575,見“中正文教基金會”網站,HTTP://www.ccfd.org.tw.
②⑧王升:《從歷史的視角看民進黨全面執政》,全國台灣研究會2016年學術會議論文集,2016年6月湖州。
③④曾潤梅:《國民黨一步步走向島內本土化》,《世界知識》2007年第15期。
⑤蘇耿聰:《國民黨加速本土化及其對兩岸關係的影響》,《福建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
⑥詳見中國國民黨官方網站,http://www.kmt.org.tw。
⑦《國民黨員暴增13萬黨魁決戰這5都》,《聯合晚報》2017年4月6日。
⑨⑩⑪⑫〔美〕羅伯特.哈默爾、肯尼斯.瓊達:《一種政黨理論:政黨目標和政黨變革的整合》,參見《政黨比較研究資料》,榮敬本編,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年版,P223、230、227。
⑬黃嘉樹、程瑞:《台灣選舉研究》,九州出版社,2002年版,P24。
⑭明庭權、薛亞梅:《新時期中國國民黨大陸政策的特徵分析》,《社會主義研究》2015年第4期。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7年7月號,總第23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