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2月11日電(作者 林富男)余光中教授是享譽華人世界的大詩人,又是紮根高雄市的在地詩人。他的高雄詩篇將歸結於中華文化寶庫,其創作經驗及關於鄉土與民族相通相連的文學觀,值得總結。一九八五年初,(台灣)中山大學創校校長李煥邀請余光中到高雄,出任該校文學院院長兼外文研究所所長。余光中愉快地接受並公開表明:“我來高雄,不是來享受文化,而是來開墾文化,我是歸人,不是過客。”當時,《中國時報》副刊是作家“必爭之地”,余光中卻停掉他在該報開的專欄,轉而為高雄在地的《台灣新聞報》“西子灣”副刊開“山海經”專欄。
從此,余光中以高雄人自居自傲,他盛讚南台灣的山海風光和淳樸民風。他說:相對於台北的陰抑,我已慣於南部的爽朗。相對於台北人的新銳慧黠,我更傾向於南部人的鄉氣渾厚。
余光中在高雄生活了32年,發表了三百首詩,內容豐富包括:山水、物產、時事、環保等。
時事詩有《敬禮,木棉樹》,對木棉擊敗玉葉金花、木蘭,高票當選高雄市市花表示祝賀。也以市花的競選對比政治上的競選,對賄選大加針砭——“這才是美麗的選擇/不罵對手,不斬雞頭/要比就比各自的本色/紅仙丹與馬櫻丹/黃槐與木蘭/把路人引誘過來的/不是紅苞,(詩人在詩後記註明,紅苞是“紅包”的諧音。)是紅葩/你最生動的競選演說/是一路燒過去/滿樹的火花……”還有《拜託,拜託》、《深宵不寐》、《海外看電視》、《白孔雀》、《無緣無故》、《讀唇術》、《同臭》、《深呼吸》、《飛越西岸》、《秋後賴帳》、《夜讀曹操》、《高爾夫情意結》(三首)等詩歌。這些詩歌,有對政治作秀嘴臉的勾勒,對媒體炒作喧鬧的厭惡,對多年來台灣政局動盪的不滿和不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