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價格調節供需
共享單車調價,顯然是一種“造血”。共享單車行業前期投入大,維護成本高,而且在租金之外無論是車身廣告、數據增值服務等,盈利模式並不清晰。小藍單車因資金鏈斷裂、拖欠供應商款項被滴滴出行托管;ofo小黃車深陷“押金門”苦苦掙扎。美團點評2018年財報則顯示,從去年4月份起,其收購的摩拜單車貢獻收入15.07億元,虧損卻高達45.5億元,占美團點評整體淨虧損的一半多。市場研究機構易觀互聯網汽車與出行研究中心分析師趙香表示:“共享單車企業要面對單車的破損和丟失,以及氣候原因帶來的季節性使用頻率波動,再加上使用場景的局限性,僅依靠現有的商業模式很難盈利。”
從這一點看,“塊兒八毛”的漲價,對共享單車企業意義重大。哈囉出行聯合創始人韓美表示:“單車騎行一次,折舊0.6元,運營成本0.3元,如果單次騎行收入能超過1元,原則上就有利潤。”
正因如此,業內專家們對調價頗為“淡定”。國家發改委綜合運輸研究所城市交通室主任程世東表示,價格調整對共享單車行業發展是必要的,“行業想要發展,首先要保持財務的可持續性,適當調整收費價格,就是為了讓財務的可持續性更好一些”。上海財經大學交通經濟與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馮蘇葦也認為:“共享經濟新業態的出現,正在培養起消費者更為理性的消費思維,比如網約車的動態加價。共享單車漲價只是市場主體相互博弈、教育和再教育的一個必要環節。這也意味著,共享單車整個行業正在回歸商業理性,重新定位業務性質,並按市場規律出牌,讓價格成為調節供需的有效手段。”
行業仍需脫胎換骨
消費者已經習慣了共享單車的“存在感”,來自哈囉出行的行業報告顯示,目前用戶平均每周使用共享單車超過5次,即使擁有自有汽車的用戶,也有一半以上平均每周使用共享單車超過4次。小城市中有23%的用戶為半年以來新增用戶。但另一方面,共享單車企業要面對的“一地雞毛”卻並非只有調價而已。押金問題、亂停亂放、“僵屍單車”等“老大難”問題依然困擾著行業。北京大學市場與網絡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永偉表示:“過去共享單車企業的飽和式投放,其實只是為了搶占市場,獲得資本市場青睞,但從未來發展來看,共享單車依然要更加有序,發展的重點是提升管理水平而非簡單規模擴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