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4月6日,星期六,我到香港中央圖書館,參觀由幾家愛國團體合辦的五四展覽。
聽說中聯辦新來的副主任作了個開幕致辭,很受歡迎。這個過千平方米的展覽真是規模宏大、製作精良。用了幾百幅歷史圖片,把五四前的時局,五四的過程,五四時的香港,五四人物逐一作了介紹,不可謂不全面、系統。另外,用了近1/3的空間介紹了中國七十年的發展,是一個典型的正統宣傳。作為必備節目,這個展覽無可厚非,但我看著,總有些戚然。
因為,除了開幕那天,陣容鼎盛,熱鬧非凡之外,其餘日子,相當冷清。我前後去了三次,最多人的一次,偌大的場面,連我只有32人,人少的時候,不到20人。最遺憾的是,基本沒有年輕人來參觀。
又因為,這種狀況,歷年來沒有什麼大改變。展覽是靜態的,基本無聲無息,沒有互動,沒有打卡點,沒有引起青少年興趣、開心的地方,也沒有精心設計的小小紀念品。
還因為,鑒於這種方式對我們重點宣傳的對象:當今的香港青少年效果甚微,幾年前,我們已經嘗試用各種看得見,摸得著,玩得上的道具,互動的方式做過相當成功的展覽,不打任何廣告、不用組織學校團體,就自發來了數萬青少年。已有的經驗,為何不可以再用,並加以發揮?
更因為,對五四運動的主旨,其與中國發展和香港的內在邏輯關係,如何繼承五四、超越五四的核心精神,在整個展覽中沒有好好鋪排,以求啟迪人心。光是歷史事件的陳述,現狀的展示,缺少文化靈魂的貫穿,引不起香港青少年的共嗚和代入感。不費心設計一些香港青少年感興趣,與自己前程息息相關的事項,對不少已經與祖國有疏離感的香港青少年吸引力不足,整個形象與內地展覽無異。百年五四這個深刻的文化課題,表現的深度配不起主辦單位的身份地位,似乎也對不起一百年這個大日子。苦功不夠,只從會場派發的圖片冊,仍是三十年前我與李國強合作編印的翻版,就可見一斑。
也許我是吹毛求疵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