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清點宏觀調控的“工具箱”
傳統意義上的宏觀調控工具,逆周期調節無疑排在首位。在至少經歷過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兩次重大危機之後,我們對於逆周期調節的運行機理和實施方略已相當熟悉,使用這一既具深厚理論支撐又歷經多次演練的調控工具,無疑是明智之舉。
不過,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高度,應當看到,逆周期調節在理論上從屬於需求管理政策,在實踐中多追求短期總量平衡。從總體上來說,它的操作以對衝經濟的周期性波動和供求總量失衡為基本特征,一般局限於政策調整層面,並未涵蓋針對結構性、體制性障礙而展開的改革行動。黨的十八大以來,圍繞經濟建設所取得的重要創新成果之一,就是將深化改革視為宏觀調控的根本途徑,進而作出了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決策。這意味著,在當下中國的宏觀調控工具箱中,絕不僅限於逆周期調節這一類工具,還應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納入其中。而且,還要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放在逆周期調節之前,作為宏觀調控的主線。這也意味著,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宏觀調控應兼容“雙重”操作——一手抓逆周期調節,一手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讓兩者各揚所長、相得益彰。與此同時,還要注意主輔相濟——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為主要手段,就業、產業、投資、消費、區域等多方面政策協調發力,打好宏觀調控的“組合拳”。
在此次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形成的四個重要認識中,至少有兩個與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直接相關:其一,“必須科學穩健把握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增強微觀主體活力,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貫穿於宏觀調控全過程”;其二,“必須善於通過改革破除發展面臨的體制機制障礙,激活蟄伏的發展潛能,讓各類市場主體在科技創新和國內國際市場競爭的第一線奮勇拼搏”。
釐清原因對症下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