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知道從哪兒來,才知上哪兒去
1、一般認為,自蔣經國生前啟動政治革新,至1996年“總統直選”,台灣即已完成威權體制向政黨政治的轉型,進入民主選舉、公平競爭的時代。這是一個極大的認知偏差。實際情況是,台灣的政治轉型迄今一直仍在進行,其間經過了三次政黨輪替的劇烈起伏、2018年底“九合一”的驚奇洄漩,最終以這次國民黨大敗為標誌,政治轉型開始收官。
蔣經國最受島內肯定的地方,是由威權統治主政者身份順應了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使台灣得以和平方式實現專制向民主的轉變。但同時,和平轉變一方面避免了暴力革命與流血衝突,這是其最大價值所在;另一方面則必然有它相應的對價,就是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勢必經過漫長而沉重的過程,其間更不乏各種拉鋸、膠著與反復,集中體現為公平選舉形式下二十多年的“民主戰爭”。由此而論,革命是一次結清,改革則分期付款。
2、在台灣特殊的歷史背景下,政治的民主化又集中體現為政權的本土化,也即政權由“外來”(外來不一定必然是外國)統治集團向本土政治勢力的轉移和過渡。當蔣經國啟動革新時,無疑就預示了本土化的終極趨勢,因為一旦走上投票選舉的道路,少數族群在政治舞台的邊緣化就是必然歸宿。但這直接牽涉特定群體、特定集團既有權利、地位以及榮譽與情感利益的讓渡與轉移,有史以來鮮見有自甘退出歷史舞台者。當時多數“老國代”、“老立委”群情激憤,泣血上書,示威抗議,痛斥蔣經國背棄“老總統”立場,並揚言發起罷免。以蔣在黨內的權威地位尚且如此,以後的杯葛更不待多言,於是後來有針對李登輝的全面對抗與選舉杯葛,其驚悚程度人們記憶猶新。這過程中,李一步步由“台灣人的悲哀”走向台獨路線;而泛藍群體除生產出“你等會兒”等戲謔段子,也有人正兒八經地論證李登輝他爹是日本人。不過儘管如此,還是始終有人認為李後來的取向其實是互動的產物。
3、綠營方面,雖一度有黨主席許信良提出,由於兩岸關係的存在,使台灣處於危機社會,民眾不會放心支持民進黨單獨取得政權,因而應將參與國民黨主導的聯合政府作為現實目標。該主張不被接納後,許負氣出走,但民進黨及整個綠營全然不受影響,一致支持陳水扁繼續對決。後來的發展,一再表明了民進黨與綠營在同國民黨的政權爭奪上屢僕屢起、毫不妥協、誓求全勝的集體意志。其淵源,無疑植根於從228事件到幾十年白色恐怖中凝結成的台灣人“出頭天”的共同使命。這種意志使命及其由歷史賦予的一定正當性,提供了綠營始終能夠相忍為黨、服從大局、團結對外的共同信念與思想基礎。(思考題:國民黨內部與外界評論眾口一詞認定該黨失去核心理念與中心價值,何以致之?現階段它應當而且能夠確立起什麼樣的理念與追求?)
4、上述情形,導致了台灣社會三十年來漫無休止的藍綠纏鬥與舉世少見的“選戰”攻防,決定了雙方將一切非暴力方式運用到極限的相互毀滅與搏殺。說到底,就是一個最終誰在台灣當家作主、誰說了算的問題。這是台灣社會長期以來一切紛擾的根由所在,是三十年來規定與影響其它一切矛盾的主要矛盾,其它種種社會政策、統獨分歧乃至於經濟發展統統被壓縮到次要地位,有的被階段性擱置,有的直接成為服從服務於主要矛盾的工具。認識了這一點,其它將一目了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