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如何穩定產業鏈供應鏈:做最好的自己
http://www.CRNTT.com   2020-09-26 09:18:00


 
  中國的策略是做最好的自己

  當前中美戰略競爭,實際上也是兩個國家資源動員能力的競爭。誰能夠最大限度調動資源,誰就能在競爭中占據優勢地位。從這個意義上說,競爭是兩國之間的,但制勝之道是做好自己的事。仔細分析全球產業鏈構成,我們會看到現代供應鏈越來越長,但是再長也有個終點,就是消費市場。市場在全球產業鏈布局中起著決定性作用。中國有6萬億美元的商品市場規模,沒有哪個具有全球視野的企業家會無視。即使出現最極端的情形,僅僅依靠國內循環也能培育出世界級的企業、技術和產品,前提是市場必須具有開放性和競爭性。今後要繼續堅持的,就是把改革開放這件正確的事情進行到底。

  一是完善多元化開放布局。以前我們講相互開放,現在更要主動開放;以前是發達國家要我們開放,現在是你不開放我依然要開放。在開放布局上,要更加注重多元化,向歐洲、日本、東南亞國家、非洲國家開放,盡可能延伸市場深度和廣度,打造非美循環圈。即使對美國,除了少數政客、機構、企業以外,還是要向大多數企業、地方和民眾保持開放,用開放來尋求最大公約數。美國採用極端手段打壓中國企業,但是中國不必追求所謂的對等報復。用非理性來回應非理性,實際上是懲罰自己。我們還是要分清利弊,牢牢守住自己的利益基本盤,不隨風起舞,不好勇鬥狠,通過發揮開放大市場的優勢,讓全球企業在中國留得住、發展好。

  二是簡化市場准入制度。這幾年中國在市場開放上進展很快,但是仍然還有大量工作要做。比如,外資准入負面清單已經減至33條,但是清單之外各類限制仍然還比較多,外資企業跨區域經營仍然面臨各種資格審批,還有大量隱性限制。另外,清單有碎片化趨勢,目前事實上正在形成全國版、自貿試驗區版、自由貿易港版、服務貿易版以及國內市場准入5張負面清單。用清單管理市場准入,這是開放環境的改進,但是清單之間要加強整合,否則就意味著清單之外另行設限,違背了非禁即入的原意。從長遠來看,要真正形成一張清單管全國、管內外,切實做到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公平競爭。我們亟待解決“卡脖子”問題,但很多先進產業都不是規劃出來的。如果缺了市場的開放性和競爭性,即使我們花重金搞出來所謂的關鍵技術和核心設備,也很難形成市場效益。這件事急不得。

  三是完善現代產業鏈生態。當代產業鏈有兩個顯著特點:一個是製造服務化,另一個是交易多元化。為什麼服務在製造環節的增值越來越多?主要原因是製造工廠開始進行越來越多的服務外包活動、電信等連結性服務重要性不斷提高、精密製造當中的軟件服務成分增加。全球產業鏈不斷服務化,要求各個國家不僅要開放製造部門,也要開放服務部門,僅僅依靠單部門開放難以提高效率。就後者來講,全球產業鏈相當於把不同的事情交給不同的人去辦,這樣就會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地區、不同的企業產生大量的交易,因此可以說今天的全球產業鏈產品,本質上都是一種“合同密集型”產品。這個特點告訴我們什麼?就是在基礎設施等硬件相同的情況下,那些具有更好制度安排的國家和地區會成為跨國公司首選地。面向“十四五”,我們要在服務部門開放上有更大動作,著重改善融資、通訊、數據、運輸和信息服務水平。還要在軟環境上下功夫,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打造高水平的營商環境。

  四是堅定不移推進產業國際化。中國產業國際化步伐才剛剛開始,我們的對外資產更多是以外匯儲備方式存在的,真正以對外投資形成的資產並不多,製造業對外投資就更少。目前製造業對外投資存量占整個對外投資的比重在10%左右,發達國家特別是德國、日本、韓國高達40%以上,這說明我國製造業國際化水平遠遠不夠。要堅持走出去大方向不變,加強產業政策內外統籌,既不能為了防止空心化一味地限制轉移,又不能簡單追求國際化,一味放任轉移。應當根據我國比較利益特征,加強產業甄別和宏觀引導,防備走了不該走的,留了不該留的,形成中國企業跨境產業鏈。針對產業轉移會帶來東道國和母國的利益博弈問題,我們也要未雨綢繆,推動對外投資立法,梯次輸出技術,使得國內發展能夠跟得上產業轉移步伐。

  五是努力構建國際信任鏈。如果缺乏政治互信,產業鏈合作很難順利進行。要承認,相對於我們快速提升的國際分量來講,我們的對外溝通能力是有欠缺的。關於我們的制度、理念、文化、價值等等,在說給誰、如何說上我們是沒有定位清楚的,因此經常把對上與對下、對內與對外混為一談。這樣的結果是看著都很正確,但是國外聽不懂。這個命題很大,這裡不展開討論。有華裔高管建議,要多發揮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學界力量,讓第三方講述中國,講述中國人的家國意識、改革開放、和平發展,重新構建國際信任鏈,改善外部發展環境。

  來源:證券時報  作者:吳非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