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3日電/據光明日報報道,“面對經濟全球化大勢,像鴕鳥一樣把頭埋在沙裡假裝視而不見,或像堂吉呵德一樣揮舞長矛加以抵制,都違背了歷史規律。”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針對近年來興起的“逆全球化”思潮,習近平主席的話語擲地有聲。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全球供應鏈產業鏈遭受巨大衝擊,加上國際環境發生新變化,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有人認為人類將從此進入逆全球化時代,全球經濟從此將更多地表現出本土化發展趨勢,表現出國家間經濟“脫鈎”的趨勢,全球化走到了終點。事實果真如此嗎?我們究竟應該如何看待經濟全球化?對這一問題進行研究和探討,在當下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經濟全球化是一個客觀的歷史發展過程
儘管經濟全球化究竟起於何時仍存爭議,但一個不爭的基本事實是經濟全球化發展已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歲月,即便其間遭受瘟疫、戰爭等各種不利因素的沉重打擊,但經濟全球化不論是在廣度還是深度上,目前的發展水平都是歷史上其他時期無法比擬的。儘管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突如其來,但鑒於目前人類在科技方面已經達到了相當的高度,克服各種困難,繼續推進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應該是沒有問題的。但有人說,關鍵問題不在技術,而在於世界各地區和各國之間的合作變得越來越困難,人與人之間的合作也變得越來越困難了。主觀地看,這樣的看法也有一些依據,但經濟全球化主要是一個客觀的歷史發展過程,我們必須從客觀的視角來看待這一問題。
首先,一個最基本的客觀事實是,從過去到現在乃至到今後相當長的時期,人類都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裡,早已形成了“緊密相連、命運與共”的互聯互通關係,試圖再回到“老死不相往來”的人類生存狀態已不可能,這種關係也不可能重新被人為地割裂。因此,要想解決“地球村”共同的問題,正確的選擇只有一個,那就是相互之間密切合作,否則連維持“地球村”的基本運行都將非常困難。
其次,在經濟全球化發展過程中,人類已找到了通過和平合作、互學互鑒實現互利共贏的一些方式、規則與機制,譬如來自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價格機製作用下,實現商品與服務交易,以及通過投資而擴大全球生產規模,滿足各自不同的需求。這樣的方式、規則、機制已經得到越來越多國家及其人民的接受。如果推倒重來,全球交易成本將十分高昂,是完全不可承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