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香港新高中通識科改為《公民與社會發展科》
http://www.CRNTT.com   2021-04-01 14:43:38


 
  香港通識教育會副會長李偉雄老師表示,贊成新通識科改名為“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因為其名反映課程內容。學生可以認識內地、香港及世界,成為理性、負責任的公民。此外,內容有強調“一國兩制”的重要性,反映當前的政治社會環境。另外,於社會發展方面,內容牽涉香港、內地、世界的社會發展情況,社會是一直發展的,於五年、十年後,仍可加入新的內容。他建議設計內地考察要有重點,例如一些熱門議題,好像“中國5G技術”等。

  培僑中學通識科老師、教聯會副主席穆家駿表示,新通識科改名為“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希望社會大眾不再停留在以往通識科的刻板印象,而新名貼合內容,讓學生以宏觀眼光看世界以及社會。他認為年輕人到內地考察是好事,可以了解國家發展,不過,他建議“到內地考察”,要反映在公開考試成績表上。

  家長:要監察教材

  家長Annie認為,新通識科改名是好事,但最重要是監察課程的內容與教材,而老師亦要有合適的教導方法。以往學生只談“公民”權利,忘記了“公民”的責任,做出很多不恰當的事情。Annie贊成學生到內地考察,領隊的老師要好好解釋學生對內地誤解的地方,從而作出指導,與內地的學生交流,這樣才能事半功倍。而四個核心科目瘦身,釋放出100至250小時,是好事,學生可以好好利用多出的時間,做些有益的學習,例如學歷史。

  大公時評 | 改名,只是撥亂反正第一步

  通識科名稱的改變,看似事小,其實是香港教育撥亂反正的又一重要舉措。這是特區政府施政迎難而上的表現,更是民意及輿論積極推動的結果。

  從2009年落實的第一天開始,通識科就爭議不斷。最突出的問題在於,該科不僅未能提升學生獨立思考、慎思明辨的能力,反而成為極端言行的策源地,成為一些別有用心教師用以誤導甚至是“洗腦”學生的平台。2019年的黑暴,將通識科的問題暴露無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