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洲國家跟風施壓中國的行為,受制於自身的價值觀和利益。 |
中評社╱題:歐洲國家跟風施壓中國的內因外由 作者:虞衛東(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副研究員
【摘要】歐洲國家打壓中國的行為,受制於自身的價值觀和利益,并不是心血來潮的舉動。歐洲國家與中國的合作和往來也會繼續,但是存在的變數和不利情況會越來越多。
近期,中美在安克雷奇舉行了一場引發世界廣泛關注的雙邊高層戰略對話,外界普遍認為這場會談會深刻影響到未來中美關係的走向和國際局勢的發展。但就在兩國對話的前一天,一直被拜登拉攏的歐盟27國終於決定站隊。美國、歐盟、英國與加拿大以所謂“少數民族人權”為藉口,對多名中國官員實施制裁。歐盟27國同意制裁措施,加上美國、英國和加拿大,可以說這次西方30國實現了“大聯合”,共同對中國揮舞制裁大棒。
值得注意的是,歐盟此次是近30年來首次對最大貿易夥伴中國實施制裁。中國是2020年歐盟的最大貿易夥伴,根據歐盟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去年歐盟與中國貿易總額約為45881億元人民幣;美國和歐盟貿易總額約合43454億人民幣。值得一提的是,歐盟2020年年底在拜登上台之前與中國完成了歷經7年、35輪的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如今卻突然倒戈。可見歐洲國家的騎墻態度,衹要有美國的召喚,就是首選。即使雙方有矛盾,西方的所謂價值理念和西方自我中心認同無法撼動。此外,歐洲國家也急於轉移國內問題壓力,利用疫情黑中國,藉用政治正確實施經濟打壓,遏制中國的貿易優勢。由此看來,中歐投資協定的達成更像是歐洲國家向美國要價的砝碼。
一、西方的認知與歐洲中心論
認知相符現象(cognitive consistency),是指人們對世界的事物總是有著一定的認識,這些認識保存在他們的記憶之中,形成了人在接收新的信息之前的原有認識。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人都有保持自己原有認識的趨向,當他們接收到新的信息的時候,總是下意識地使新的信息與自己原有的認識保持一致,這就是所謂的認知相符。如果決策者接收到的信息與自己原有的認識不一致,他們就可能對新的信息或是視而不見,或是曲解誤斷,使其能够與自己原有的認識一致起來。在許多情況下,決策者趨於忽略或無視來自對手的善意信號和姿態。由於存在這些導致錯誤知覺的機制,決策者是很容易錯誤地認識客觀事實的。在從理論層面討論了錯誤知覺的生成機制之後,傑維斯繼續分析了四種常見的錯誤知覺。首先是國家決策者往往將對方想象為內部團結一致、令行禁止的行為體。這樣一來,任何無意、巧合和偶然的事件都會被視為精心策劃的戰略行動。其次是決策者往往過高估計自己的影響力和被影響的程度。如果出現了有利於自己的情景,決策者就認為是自己的影響所致。一旦出現不利結果,則會認為這是對方的敵意預謀,與自己的行動沒有關係。第三是願望思維(wishful thinking)。人們在接收信息的時候,總是趨於避開自己不願聽到和看到的事情,總是希望接收到自己願意聽到和看到的消息。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願望思維。最後是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當人們在考慮應該采取一種政策的時候,卻發現了許多關於這一政策不妥的意見和評論,自己認為正確的,別人認為不正確,於是就會出現認知失調現象。為了保持自己的認知相符,人們便尋找理由,以自圓其說。
國家性質、國內政治、利益集團之間的競爭、政府部門之間的競爭等等,也都對國家的對外行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①。國家的對外政策是人做出的,也是由人執行的,所以,作為重要的決策者和政策執行人的個人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同時,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是極端重要的。對於同樣的客觀世界,不同的人會有著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理解又會帶來不同的決策。同時,作為決策者的人,具有同所有人一樣的認知局限(cognitive limitation),所以難免出現錯誤知覺。在決策者這一微觀層次上面,對國家衝突行為的解釋是:國家決策者在不確定的國際條件下,很容易發生錯誤知覺,并且大多數這樣的錯誤知覺是誇大對方的敵意,將對方國家視為具有衝突意圖的對手。由於互動的雙方都趨於發生這樣的錯誤知覺,衝突的幾率就可能明顯地大於合作的幾率。
歐洲中心論,也稱歐洲中心主義,是一種從歐洲的角度來看待整個世界的一種隱含的信念,自覺或下意識地感覺到歐洲對於世界的優越感。這種觀點認為歐洲具有不同於其他地區的特殊性和優越性,因此歐洲是引領世界文明發展的先鋒,也是非歐地區邁向現代文明的燈塔。
歐洲中心論是資本主義憑藉其經濟的、政治的優勢向全球擴張的產物,是西方資產階級為自己主宰世界製造歷史合法性的說教。它出現於十八世紀中後期,在十九世紀得以發展,并且最終形成為一種人文科學領域的思想偏見。中世紀完全被用於西歐的世界。東西方的差別,從古典時代後期開始就在近現代史學方法論中顯現出來,其源頭實際上與封建主義本身是同時的。②已經有了西方中心與優越的萌芽。西方學者建構東方專制主義的觀念,認為從古希臘以來,西方就逐步形成了民主、自由和個人主義傳統。歐洲國家作為老牌的殖民國家對後期國家或殖民地國家的發展和崛起充滿了嫉妒和不屑,這符合人性的弱點。政治正確衹是表面現象,往往是在對方處於弱勢或可掌控情況下,作為領先者的說教工具。一旦對手有了趕超的態勢,撕破臉皮遏制在所難免。
二、歐洲國家打壓中國的內部壓力
歐盟三十多年來,又一次對華采取制裁。至於上述形而上的理由一直存在,為什麼現在才下手?這與西方國家發展到了積重難返的地步有關。西方國家都到了一個周期的關鍵節點,也可以說是世紀大變局的轉折點,誰也躲不過去。經濟上,同樣需要經歷經濟周期的洗禮。產業結構的變化,歐洲大多數國家製造業的萎縮,金融業的興起,失業率上升,老齡化加劇,財富分配不公平,福利負擔不堪重負,難民移民問題等等。增量有限,存量耗盡。疫情加劇了這一變化,政府需要轉移和緩解執政壓力,那就需要替罪羊。
1、經濟下滑:歐元區貿易逆差從2019年同期的232億歐元擴大到2020年7月的279億歐元。歐元區的出口額較上年同期下降10.4%,至2020年7月為1852億歐元,這是連續第五個月下降。2020年,歐洲國家的青年失業率再次上升。由於新冠大流行和隨之而來的經濟衰退,歐元危機國家希臘、葡萄牙和西班牙,特別是法國和意大利,降低青年失業率的努力失敗了。根據歐盟統計局的最新數據,2020年12月,歐元區經季節性調整後的青年失業率為18.5%,比上年高出3%。西班牙(增長10.4%)、愛沙尼亞(增長14.0%)和立陶宛(增長12.0%)的青年失業率同比增長尤為明顯。歐元區經季節性因素調整後的失業率在2020年12月為8.3%,與市場預期相符,而2019年同期為7.4%。失業人數比上月增加了5.5萬人,達到1361.6萬人。衡量25歲以下求職者的青年失業率從上月的18.1%上升至12月的18.5%。在歐元區最大的經濟體中,失業率最高的國家是西班牙(16.2%)、意大利(9%)、法國(8.9%),而最低的國家是荷蘭(3.9%)和德國(4.6%)。
經過2008年的經濟危機和此次疫情,經濟面臨大蕭條。脫歐的壓力加上疫情影響巨大,讓許多國家都陷入了經濟發展停滯的困境之中,甚至有的國家開始出現GDP下滑的情況。尤其是一些以服務業為主的國家,更是罕見地迎來了經濟“寒冬”。例如英國。2020年4月底英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環比下滑20.4%,這是英國自1997年之後,第一次出現如此大幅度的經濟下滑情況。英國政府為了應對此次疫情所造成的影響,開始在國內實施“封鎖政策”,以此控制疫情的蔓延。但也由於“封鎖政策”導致英國的服務行業關閉。這也難怪2020年4月英國迎來了“至暗時刻”,導致國內的生產總值嚴重下滑。尤其是英國的進出口業務,更是出現大幅度的下滑,例如汽車、燃料、藝術品和服裝進出口等。除此之外,一些英國的公司因為疫情影響嚴重,導致他們不得不減產才能維持正常的運營,這就導致了國民消費能力下降。尤其是酒店、旅游等服務行業,因為疫情更是完全停業,如果政府不給予經濟支持,他們很難撑過這次“經濟”寒冬。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預計:即使是第二次疫情爆發不發生,英國2020年的經濟也會持續下滑11.5%,反觀其它發達經濟國家,英國或許會成為受影響最嚴重的經濟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