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著眼發展趨勢:決勝未來產業
http://www.CRNTT.com   2021-05-04 08:47:47


  中評社北京5月4日電/中央提出,“十四五”時期,要組織實施未來產業孵化與加速計劃,謀劃布局一批未來產業。那麼,到底什麼是未來產業?未來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有何異同?這些都是亟需回答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

  未來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同與不同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盛朝迅文章表示,與現有大多數產業都是從提供產品或服務類別角度劃分所不同的是,未來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都是從時間維度和重要性的角度來劃分的產業。其中,未來產業是指由重大科技創新推動、代表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方向、對經濟社會具有引領作用,當前處於萌芽期或產業化初期的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產業。兩者共同之處在於,未來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都是由重大技術突破或重要社會需求帶動產生的新興產業;所不同的是,未來產業的技術突破更為前沿,產業發展更處於早期萌芽階段,產業成長的不確定性更大。

  分析來看,未來產業的主要特點有:

  一是前沿技術驅動。技術驅動和創新驅動是未來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本質特征,但支撐未來產業的核心技術屬於突破性和顛覆性的前沿技術,通常處於加速突破及爆發增長的前夜,能夠滿足人類的根本需求或潛在的尚未被滿足的需求,其技術性能更強、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或體驗更好。

  二是培育周期較長。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有一定體量規模且發展潛力巨大的產業,對應技術進步S形曲線的第二階段和產業生命周期的成長階段。而未來產業主要處於技術進步S形曲線的第一階段和產業生命周期的初創孕育期,從發現、培育到產業化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需要經過技術發展周期理論所說的多個階段,一般需要5年至10年的時間,有的甚至超過20年,需要久久為功。

  三是不確定性。未來產業發展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和高風險性,許多技術在發展期就會消亡,一些技術方向和技術路線經過實踐檢驗有可能會被證明是不適合發展的。因此,未來產業的發展路徑往往需要通過創新試錯,推動企業家、科學家、風險投資家開展合作,以創業帶動多元化投入,加強風險的動態識別與化解。

  四是跨界融合。未來產業具有多領域交叉的特點,發展過程中容易產生新理論、新載體、新空間、新模式和新業態。技術之間、產業領域之間的深度滲透將催生“N+X”新業態,大數據、生物、材料、智能技術與生產、消費、能源等應用場景的深度融合有望催生一批未來產業新領域、新業態。

  五是先發鎖定。未來產業的重要性不僅僅體現在規模體量和經濟增長作用上,更為重要的是,未來產業的發展事關一國未來產業發展制高點的爭奪。未來產業的先進入者具有顯著的“先行者優勢”,能夠構築包括專利、知識產權、產品標準和涵蓋上下游產業鏈的完整生態,後進入者追趕超越的難度極其巨大。因此,未來產業的發展宜及早謀劃,前瞻部署。

  布局未來產業是進入新發展階段的客觀需要

  文章指出,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既是中國進入新發展階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客觀需要,也是培育新興接續產業、搶占全球科技產業競爭制高點的必然選擇。

  這是中國進入新發展階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需要。國際金融危機以後,從中國國情出發,中央作出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戰略決策,加快推動一批具有高成長性、經濟和就業帶動效應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其主要目的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加快培育新興支柱產業。當前,中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堅持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是“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在此背景下提出前瞻謀劃未來產業,主要是為了適應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需要,主要目的是適應部分領域技術進入並跑、領跑階段要求,探索“無人區”技術突破,增強製造業根植性,促進科技自立自強和產業鏈安全可控。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