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6月21日電/衣食住行、吃穿用度,服裝是最基礎的消費之一。隨著我國居民收入快速增長,穿衣逐漸從“穿暖”向“穿美”轉變,國潮、休閑、都市、街頭、森系……各種風格、不同類型的服飾可謂是“亂花漸欲迷人眼”,其背後折射出日趨年輕、多元、個性的消費需求。特別是以“95後”為代表的年輕人,他們對著裝有自己的態度和理念,有全新的消費價值主張。
成長在日漸繁榮昌盛的中國,年輕人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正在顯著增強,在服飾消費上也可見端倪:年輕人更偏愛國潮國貨,用戶數占比10%的“95後”消費者買走了近30%的漢服產品。
同時,年輕一代的消費者在更開放、包容的社會環境下,審美觀念也發生了變化。誰說男性必須孔武有力,女性必須溫柔甜美?對性別特質的定義正在變得多元。女性可以更加特立獨行,男性也可以精致時尚。特別是服裝飾品上的性別鴻溝越來越模糊,反刻板印象、反標簽化的無性別穿搭在年輕消費者中廣受歡迎,這種個性十足的反差感,成為年輕人價值觀的表達。
對服飾企業來說,要想提升品牌競爭力,通過產品設計創新與消費者達成價值觀和理念的共識變得尤為重要。企業應不斷推陳出新,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改善消費者福祉,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個性化、多層次的新需要和不斷升級的市場需求。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林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