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加快推動醫療可用技術下沉到農村
http://www.CRNTT.com   2021-08-06 08:09:51


  中評社北京8月6日電/近日,有媒體報道稱,我國農村地區的癌症患者群體中有很大一部分缺乏規範化治療,需要長途跋涉乃至跨省異地治療,不但診療成本高,效果也難言滿意。

  農村癌症患者的遭遇,其實體現的正是當前我國農村地區醫院布局失衡、治療範圍有限、農村患者就醫難的無奈現實——他們不僅看腫瘤難,看發熱、心梗、腦卒中、肺氣腫、胃潰瘍等病症和突發病症都比城市人群困難很多。我國農村地區醫療薄弱的問題由來已久。目前鄉村診所、鄉鎮衛生院雖然數量日益增多,但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一些醫學診斷需要借助先進設備,這使得農村患者看病仍舊需要往城市跑。

  在以市場化推動醫療發展的背景下,醫療機構不斷求大、求新,不斷“優勝劣汰”,基礎實力薄弱的農村醫療機構越發難以獲得患者的信任。這幾年國家雖然出台了很多政策扶持鄉村醫生,但老百姓有病找大醫院的就醫習慣已經形成,鄉村醫療機構依然是一種尷尬的存在,技術力量並沒有太明顯的提升。腫瘤治療可以說是當下治療中對高精技術依賴最強的專業,不管是用於早期診斷的PET-CT(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顯像),還是用於治療的精准放療,無不是需要依托昂貴的醫療設備。而療效更好的化療方案,也需要最新的藥品支持。手術治療不但需要手術醫師的豐富經驗,同樣也離不開最新手術器械的幫助。

  基於這樣的現狀,最好的腫瘤治療,當然不太可能在農村普及,甚至在縣城的醫院中也很難實現。腫瘤患者想得到相對可靠的治療效果,就必須到大城市、省城甚至北、上、廣的大醫院去“報到”。這樣的狀況,必然造成本來就看病不易的農村患者,看腫瘤更加不易。要為農村的腫瘤患者提供更規範的腫瘤治療,就必須在縣級醫院大力發展腫瘤專業。但這項工作顯然不容易在短期內完成,因為做什麼事都離不開人才,而人才的培養需要周期,人才團隊的建設,更需要時間。

  因此,當下最可行的方式,應是利用目前正在建設的醫聯體體系,利用遠程會診的機制,讓遠在農村的患者有機會與大醫院的醫務人員一對一溝通。從治療需求量最大的化療工作中下手,出台最合理的化療方案,有關部門及時調配相關藥物,配備相關的化療藥物的配置平台,讓患者在家門口完成化療。

  另外,對於農村人口應加強早癌篩查。對年齡超過45歲的人群,普查胸部CT(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胃腸鏡檢查,加強女性的乳腺自查。早癌發現做到了,後續的治療會減少很多麻煩,這可能比加強後續關懷,更有意義。農村人口就醫難,就診腫瘤更難,如何加快推動醫療可用技術下沉到農村,是一件非常迫切也非常有價值的事情。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鄭山海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