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經濟全球化削弱了主權國家政府的治理能力。因為過去幾十年,經濟全球化主要是在歐美資本的大力推動下完成的。歐美資本希望享受一切特權,而不付出任何代價。西方國家想實現的全球化不只是經濟層面的全球化,還包括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層面的全球化,使得很多國家社會治理出現問題,民粹盛行。
第五,全球治理機制內在缺陷使經濟全球化缺乏自我矯正機制。全球治理的核心任務之一是應對全球化的利益分配不均問題,防止全球貧富懸殊造成全球範圍的對抗。但目前全球治理機制中,非西方國家,尤其是新興經濟體的代表性、發言權缺乏導致了這些機制低效和失敗,存在“民主赤字”。
那麼RCEP在一些方面可以避免美西方所主導的經濟全球化所產生的這些問題:
首先,RCEP中既有日韓這樣的處於價值鏈高端、資本充裕的國家,也有老撾、緬甸等處於價值鏈低端的國家,既有澳大利亞等原材料富足的國家,也有中日韓這樣的製造業大國,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結合較好。另外,在RCEP15國中,日、韓、澳大利亞、新西蘭都對中國有貿易順差,中國與東盟整體之間貿易基本平衡,隨著中國市場的繼續擴大,對其他成員國的經濟吸引力越來越強;而隨著中國經濟的升級,產業將繼續向東南亞轉移。RCEP成員的組合有助於亞太地區形成穩定的價值鏈、產業鏈和供應鏈,並建立統一的規則、制度和標準。
其次,在RCEP中東盟國家處於核心地位,RCEP的治理架構是東盟引領之下的民主協商,與當前美西方在全球經濟治理體系中擁有壓倒性話語權,而新興經濟體缺乏話語權是完全不同的。這代表了一種民主的經濟全球化方向。
再次,RCEP代表著包容、普惠的經濟全球化。RCEP為新型經濟全球化提供了一個樣本,即不僅考慮如何實現貿易自由化、投資便利化,還考慮如何通過開放貿易、開放投資,促進經濟和社會的整體發展,使那些最不發達的國家從中受益。協定在第一章強調:各締約方承諾,要在照顧締約方中最不發達國家所處發展階段和經濟需求的前提下,“共同建立一個現代、全面、高質量以及互惠共贏的經濟夥伴關係合作框架,以促進區域貿易和投資增長,並為全球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最後,RCEP代表著尊重政治經濟文化多樣性的經濟全球化。RCEP成員政治經濟模式多樣,文化傳統各不相同,這與美西方所推崇的全球化差別很大。西方國家想實現的全球化不只是經濟層面的全球化,還包括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層面的全球化。RCEP與歐盟和北美自貿區成員的相對同質性較強也有很大差異。所以RCEP將在新型經濟全球化中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並為全球化理念注入更多新的內涵。
當前,RCEP的進展可能會受到美國所挑起的地緣政治競爭的影響。但RCEP對於亞太經濟一體化而言,不是一個終點,只是一個開始。中國將繼續推動中日韓自貿區談判,並努力推動RCEP和CPTTP的融合,從而使得亞太地區真正成為全球貿易和投資自由化規則和標準最高的一個地區,成為新一輪經濟全球化主導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