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發揮民營企業家在實現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
http://www.CRNTT.com   2021-12-14 09:09:10


  中評社北京12月14日電/2020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企業家座談會上強調,“優秀企業家必須對國家、對民族懷有崇高使命感和強烈責任感,把企業發展同國家繁榮、民族興盛、人民幸福緊密結合在一起,主動為國擔當、為國分憂”。2020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南通博物苑考察調研,了解張謇興辦實業、教育和社會公益事業的情況,他指出:“民營企業家富起來以後,要見賢思齊,增強家國情懷、擔當社會責任,發揮先富幫後富的作用,積極參與和興辦社會公益事業。”

  光明日報發表南京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邵瑋楠、陳蕊文章表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目標追求,也是中國人民的美好願望。實現共同富裕,要靠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努力和奮鬥,也離不開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的參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民營企業蓬勃發展,民營經濟從小到大、由弱變強,在穩定增長、促進創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而作為“先富起來”的民營企業家群體,是推動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新征程上,民營企業家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在推動共同富裕中發揮更大更積極的作用。

  文章提出,踏踏實實辦好企業。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在給“萬企幫萬村”行動中受表彰的民營企業家們的回信中說:“希望廣大民營企業家把握時代大勢,堅定發展信心,心無旁騖創新創造,踏踏實實辦好企業,合力開創民營經濟更加美好的明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企業是企業家的立身之本,做好做精做強企業是企業家的應然使命。只有企業發展壯大了,才能創造社會財富,吸納更多就業者,為實現共同富裕奠定強大物質基礎。當前,以人工智能、大數據、量子信息、基因工程等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給民營企業和企業家帶來挑戰的同時,也創造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更多的機會。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圍繞優化營商環境、支持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等系統部署、科學謀劃,出台了一系列改革舉措,為中小企業主和個體工商戶減輕稅費負擔,提供更多市場化的金融服務,幫助他們穩定經營、持續增收,以“心無旁騖創新創造,踏踏實實辦好企業”。民營企業家要增強戰略眼光,找准企業優勢和發展方位,誠信辦企業,勤勉實幹、艱苦創業、合法經營,創造更多經濟效益;要不斷開拓創新,在企業轉型升級、產品升級換代方面下功夫,在企業管理、技術革新、人才隊伍優化等方面拓展思路,踏踏實實地將企業做好做精做大做強。

  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企業既有經濟責任、法律責任,也有社會責任、道德責任。”“只有真誠回報社會、切實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家,才能真正得到社會認可,才是符合時代要求的企業家。”近代以來,中國湧現出很多像張謇一樣實業救國的民族企業家,他們積極引進先進技術和經營理念,提倡實幹興邦,起而行之,興辦了一系列實業、教育、醫療、社會公益事業,幫助群眾,造福鄉梓,是中國民族企業家的楷模。新時代呼籲張謇式的民族企業家。社會是企業家施展才華的舞台,民營企業家在承擔依法合規經營、創造股東和員工利益、依法納稅等法定責任的同時,還要基於自身相應能力履行慈善公益、生態環境保護等社會責任。當前,中國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但區域發展不平衡、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等問題仍然存在,實現共同富裕進程中個體差別仍客觀存在,“先富帶後富、幫後富”,要充分體現“帶”和“幫”,對困難群體進行幫襯、援助,使其生活持續改善,理念不斷更新,帶動他們通過誠實勞動合法致富。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指出,要“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這一制度安排,為民營企業在實現共同富裕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提供了行動方向。在初次分配中,民營企業要完善工資分配制度,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以高質量就業促進勞動者收入水平穩定增加;在再分配中,民營企業作為完善再分配調節機制的重要力量,應誠信守法經營,不斷創造和提高經濟效益,依法納稅,為國家完善再分配機制履職盡責;在三次分配中,民營企業應積極開展慈善事業、志願服務關愛行動等,積極探索慈善公益事業新模式,扶弱濟困,回饋社會。

  助力文化事業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共同富裕涵蓋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方方面面,要求在提升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同時,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精神層面的富裕,有賴於人民文化素質和教育程度的提升。民營企業家在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中有所作為,就要堅持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並重的價值導向。一方面,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積極推動內容創新,開發文化創意產品,通過投資、資助、結對、幫扶、共建、引領等各種方式為欠發達地區和困難群眾提供更多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為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更優質、更豐富、更多樣化的文化產品;另一方面,從張謇“父教育而母實業”的主張,以實業輔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實業的行動中汲取歷史滋養,積極支援鄉村教育事業發展和農民職業技術素質培訓,為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和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為補足共同富裕短板貢獻力量。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