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28日電/據人民日報報道,家住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德加社區的陳阿姨拿起手機掃描桌上的“幸福碼”,彈出的清單上詳細記錄了過去一年她享受救助的類型、總額和每一期的具體金額。“通過‘幸福碼’,我們能在線申請各項救助,還可以實時了解各項救助的落實情況。”陳阿姨說。
杭州市西湖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全區在册3684戶困難群眾已實現“一戶一碼”,今後“幸福碼”還將應用於更多的公共服務領域。從線下到線上,“幸福碼”讓助困幫困工作變得更精准、更高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困難群眾,我們要格外關注、格外關愛、格外關心,千方百計幫助他們排憂解難,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時刻放在心上,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千家萬戶。”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民生保障體系更加完備,一項項惠民政策、一筆筆救助資金編密織牢民生兜底保障網,為困難群眾托起穩穩的幸福:
——救助更有力度。
近年來,我國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逐步建立健全,基本生活救助、專項救助和臨時救助等各項制度不斷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將符合條件的重殘人員、重病患者等低保邊緣人口參照“單人戶”納入低保範圍,確保實現“應保盡保”;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制度,整合城市“三無”人員救助與農村五保供養,規範特困人員認定,確保“應養盡養”;臨時救助制度,用足用好鄉鎮(街道)臨時救助備用金,實施小金額先行救助,及時化解群眾突發性、緊迫性、臨時性生活困難。
脫貧攻堅兜底保障成果更加穩固。民政部連續多年出台加強農村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的具體措施,夯實兜底保障制度基礎。2017年底以來,全國所有縣(市、區)的農村低保標準持續達到或超過國家扶貧標準。截至2020年底,1936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納入社會救助兜底保障範圍,占全部脫貧人口的19.6%,脫貧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