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中國評論通訊社
首頁|頭條|焦點|大陸|臺灣|港澳|國際|美國|兩岸|華人|經濟|財經|軍情|社會
人物|文萃|圖片|文化|娛樂|評論|社評|快評|觀察|專論|網評|外電|智庫|智囊
專題|專訪|專頁|周邊|詩詞|出版|編譯|網書|數據|動態|電訊|名家|記者|簡介
   2025年2月19日 星期三
設為首頁】【加入最愛】【中評郵箱
您的位置:首頁 ->> 中評電訊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成本漲兼估值高 體育用品股勿沾手
http://www.CRNTT.com   2022-04-28 19:33:53


  中評社北京4月28日電/據大公報報道,經歷北京冬季奧運會等盛事,體育用品股早前跑贏大市。不過,面對疫情反覆令行業停滯不前,供應鏈及原材料問題難以解決;而且在高基數的隱憂下,行業短線亦缺乏上升催化劑,以支持高昂的估值。有證券業人士明言,現階段不宜沾手體育用品股。\大公報記者 李潔儀

  去年在多項利好因素簇擁下,體育用品股業績普遍向好,龍頭股安踏(02020)淨利潤77.2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增長49.6%,李寧(02331)多賺1.4倍至逾40億元,特步(01368)和361度(01361)的純利亦有不同程度的升幅。

  耀才證券研究部經理譚智樂直言,在利好因素已反映的前提下,體育用品股今年將面臨更多的挑戰。他解釋,過去一年相關股份的業績表現形成高基數效應,但內地面對疫情的反覆,整個體育用品行業似乎停滯不前,未能真正浮現復甦概念。

  譚智樂又指,雖然安踏、李寧擁有“吃香”的品牌,例如FILA、李寧YOUNG等,但相關品牌去年下半年增長已經有所放緩。

  欠催化劑支持 股價壓力大

  經過早年高速發展、店舖盲目擴張到品牌整合,體育用品行業的銷售及存貨周轉已見改善。譚智樂提醒,雖然行業毛利表現較高,但需要留意原材料成本上升的問題,因為體育用品企業未必能轉嫁市場,這會增加高估值向下重估的風險。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
首頁 | 港澳新聞 | 國際時事 | 兩岸專區 | 軍事聚焦 | 評論世界 | 財經視角 | 文萃大觀 | 中評電訊 | 時事專題
關於我們 | 中評動態 | 招聘人才 | 聯系方式 | 鏈接方式 | 中評律師 | 驗證記者証 | 免責條款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國評論通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