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6月2日電/據人民日報報導,著眼“一米高度”,讓政策更包容、服務更匹配、保障更到位、空間更充足、設施更安全,全面保障兒童生存、發展、受保護和參與的權利
各方攜手共進、凝聚合力,將盡心對待、全心幫助、悉心教育、精心呵護化作陽光雨露,一棵棵幼苗就能得到滋養,更好茁壯成長
“一米高度看世界”,更能發現兒童眼中的美好,讀懂孩子內心的需要。“希望幼兒園門口的斑馬線像彩虹一樣漂亮”“酒店裡的牙膏能不能不要那麼辣舌頭”“圖書館能否把書本放矮一點”……在一份兒童友好城市調查問卷中,受訪兒童暢所欲言。純真質樸的話語,包含著成年人看不到的“小風景”、想不到的“金點子”。
兒童是家庭的希望,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構建兒童友好環境,為少年兒童茁壯成長創造有利條件,事關家庭幸福,事關國家發展。一段時間以來,從“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專門部署提升未成年人關愛服務水平,到《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21—2030年)》明確要求開展兒童友好城市和兒童友好社區創建工作,打造兒童友好環境的制度設計日益完善,兒童友好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著眼“一米高度”,讓政策更包容、服務更匹配、保障更到位、空間更充足、設施更安全,全面保障兒童生存、發展、受保護和參與的權利,方能助力實現兒童友好的願景。
兒童友好的程度,彰顯著城鄉發展的水平。有人感慨,時下高樓大廈多了,路上汽車多了,孩子可以抓魚爬樹的活動空間卻相對不足。為此,有的社區引進適合少兒使用的平衡木、攀岩墻,讓孩子更好參與戶外健身;有的城市將學校周邊道路改為單行線,保障孩子步行安全。大到學校、公園、醫院,小到一桌、一椅、一床,兒童成長的細節需要被關照。營造宜居、宜學、宜樂、宜游的良好環境,應當從各年齡段兒童身心發展特點出發,從衣、食、住、行、學、醫、養、服各個場景入手,點點滴滴、時時處處體現關愛,力爭讓孩子們暢行無阻、成長無憂。
兒童友好,不僅體現在硬件設施,也體現在軟件配置;不僅是一種建設方式,也是一種社會理念。從發展環境看,兒童用品是否環保可靠,網絡安全防線能否築牢;從公共服務看,嬰幼兒照護是否到位,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力量是否足夠;從社會政策上看,“雙減”怎樣落地見效,“三孩”配套支持措施如何完善……一道道復雜考題,檢驗著各方護佑兒童健康成長的能力。構建兒童友好環境,關鍵在於樹立兒童友好理念,經常運用“一米高度”的視角。讓理念與行動相得益彰,推動形成了解兒童、尊重兒童、關心兒童、服務兒童的良好氛圍。
守護兒童健康成長不只是父母、家庭的分內之事,更是社會各界的應盡之責。在北京冬奧會開閉幕式上,馬蘭花兒童聲合唱團的孩子將天籟童聲從大山深處帶到世界舞台。他們的成長離不開鄧小嵐女士十多年的付出,離不開特崗教師、扶貧幹部、志願者的支持。事實上,每個人都是孩子成長的“環境”。各方攜手共進、凝聚合力,將盡心對待、全心幫助、悉心教育、精心呵護化作陽光雨露,一棵棵幼苗就能得到滋養,更好茁壯成長。
關愛兒童就是守護未來。俯下身聆聽孩子的心聲,尊重他們的需求,才能讓發展更有溫度,讓兒童擁有更加美好的生活。不妨銘記“一米高度看世界”,將兒童友好的理念與行動落細落實,用心用情為孩子們撐起更加可期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