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民進黨分離主義的三大目標
http://www.CRNTT.com   2022-09-01 00:28:45


 
  2、實現“經濟台獨”的方式

  首先,推行“南下戰略”“新南向政策”等經濟替代戰略。陳水扁上台後,民進黨當局延續李登輝時期的鼓勵台商回台灣投資的“回收戰略”與所謂的“南下戰略”。爲達到逐步减少對祖國大陸經濟的依賴,陳水扁當局於2005年出台了所謂的“台商返國投資奬勵措施”,試圖通過税收减免政策等,吸引已經到大陸投資的台商撤資而回到台灣投資。2016年民進黨重新執政後,迫不及待地推出“新南向政策”。在民進黨當局看來,馬英九執政時期與大陸走得太近,過分依賴大陸市場,要與大陸相區隔,就必須首先减少兩岸經貿往來,“不讓市場過度依賴中國”〔21〕。民進黨當局推行“新南向政策”基於以下兩方面的考慮:一是在經濟層面上,鑒於大陸經濟發展對台灣地區“磁吸”效應增加的現實和東南亞、南亞地區經濟發展日益蓬勃興盛,促使民進黨當局强化與這些國家的經貿往來,以提振台灣地區經濟與减輕對大陸經濟依賴;二是在政治層面上,民進黨當局至今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在與中國大陸的關係降至歷史低點、台當局日趨孤立的局面下,其希望“以經促政”,在與“新南向政策”目標國家經貿往來、人文交流過程中逐步發展爲“外交關係”以找到政治上的突破點。〔22〕簡言之,民進黨當局推行“南下戰略”或“新南向政策”表面看是爲台灣經濟轉型尋求出路,但其實質是爲了弱化兩岸業已形成的經濟聯繫,以减輕對大陸的依賴。

  其次,企圖與祖國大陸“經濟脱鈎”。民進黨一直將台灣經濟低迷等原因歸咎於祖國大陸,誣稱祖國大陸“透過國家力量補貼與扶植特定産業,更讓台灣企業受到嚴重衝擊,且日益以大陸爲核心”;渲染祖國大陸對台的影響力日深,“已經有系統、有組織地深入台灣社會各階層,尤其是以國營企業爲主的中資來台,往往並非純粹商業考慮,不僅引發‘國安’問題,也使台灣日積月纍的商業文明與社會基礎受到侵蝕”〔23〕。2016年蔡英文上台後,在就職講話中明確提出“告别過去以往過度依賴單一市場現象”的主張,是謀求兩岸經濟“脱鈎”的重要訊號。蔡英文用“告别”一詞,就宣告了民進黨當局有意切斷兩岸經濟往來、要兩岸經濟“脱鈎”之意,即企圖尋求“經濟台獨”。〔24〕2020年蔡英文連任後强調要全力、全方位投入供應鏈的重組,打造新台灣經濟,實際上仍然延續了其上任迄今的經濟“脱中”策略。“通過藉助中美競争加劇和疫情導致全球供應鏈重組的國際環境大變動,推動‘台商回流政策’‘新南向政策’和謀求與美國建立更緊密的經濟關係擺脱對中國大陸的經濟依賴,實現其經濟‘脱中’的目的。”〔25〕簡言之,不論是陳水扁還是蔡英文上台執政,民進黨當局均企圖推動台灣經濟脱離與大陸經濟的緊密聯繫。但台灣要想改善與發展經濟,“必須倚靠大陸市場,‘脱鈎’純粹是個僞命題”〔26〕。

  最後,謀求美國支持其“經濟台獨”。民進黨一直試圖以政策力量對抗兩岸間密切的經濟關係,以經濟上的“去中國化”换取依附美國的政治資本,以兩岸間經濟“脱鈎”帶動島内文化、社會等領域的“全面脱鈎”,政治目的昭然若揭,即如果“經濟台獨”得逞,其實現“法理台獨”夢就爲期不遠。蔡英文上台後,民進黨當局緊隨美國脚步、傚仿美國與中國“脱鈎”的强力做法和手段,如召回製造業回台、與美重組供應鏈等,干擾了台商的判斷和選擇,降低了兩岸産業間的聯繫,對兩岸經濟關係造成了不可忽視的損害。同時,包括台積電在内的島内企業配合美國要求,從産業上端的技術、中端的製造、下端的市場與中國大陸進行産業“脱鈎”。此外,受制於美國的威懾,台灣信息通信業廠商也是抱團從大陸加速撤資,僅2019年就向外轉移10個百分點的産能,兩岸間的産業聯繫進一步被隔斷。〔27〕簡言之,民進黨當局將“反中親美”作爲“新經濟發展模式”政策的主軸,推行一條“拒斥大陸,靠向美國”的“經濟台獨”路綫。“但民進黨堅持以意識形態掛帥,以分離主義思維規劃發展路徑,其‘拒斥大陸,靠向美國’的經濟發展路綫背離了兩岸經濟合作發展的大趨勢,屬於典型的‘開錯藥方’,未來成效難言樂觀。”〔28〕

  總之,民進黨一直不願看到台灣經濟過於依賴祖國大陸,更不願看到兩岸經濟聯繫不斷密切,從而推動政治上走向統一。無論是“南下戰略”還是“新南向政策”,其出發點不是建立在單純的區域經濟發展布局基礎上的,而是以“告别以往過度依賴單一(大陸)市場現象爲目標的,旨在推動‘遠中脱中’,是‘經濟台獨’的集中表現”〔29〕。但數十年來兩岸經貿合作形成的結構穩定而牢固,兩岸産業鏈存在不可替代的緊密關係,如此强大的客觀現實讓所謂“經濟台獨”之路行不通。民進黨當局妄圖與大陸搞經貿切割,嚴重違背經濟規律,妄圖繞開大陸無异於“經濟自殺”。

  三、“文化台獨”

  在“政治台獨”“經濟台獨”等已經無路可走的情勢下,民進黨試圖通過“文化台獨”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所謂“文化台獨”是一種以確立“台灣主體性”爲價值取向,以“去中國化”爲顯著特徵,爲“政治台獨”製造輿論和理論基礎的社會文化思潮。它也是人們對以民進黨爲首的分離主義勢力在文化領域推動“台灣獨立”的言行的總稱。〔30〕長期以來,“文化台獨”都是民進黨主要的指導方針和政治路綫之一,同時也是民進黨分離主義的重要目標之一。

  1、“文化台獨”的意涵

  “文化台獨”是一種從歷史、文化、教育、意識形態、社會生活等領域削弱甚至切斷台灣與祖國大陸的聯繫,建構、培植以“台灣獨立”爲“主體”的歷史、文化、民族和國家認同的思潮和行爲。“其目的就是反對區域性的台灣文化是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企圖從文化體系上把台灣文化從中華文化中剥離出去,進而爲台灣脱離中國奠定一定基礎。所以‘文化台獨’本質上就是要把台灣從中國分離出去,最終達到‘台灣獨立’的目的。”〔31〕民進黨試圖通過文化教育和大衆傳媒等機制,以意識形態的灌輸和輿論宣傳的導向在文化、歷史等方面推動“去中國化”,塑造所謂的“台灣主體性”,營造“台灣獨立建國”的合理性、正當性,在文化領域推行爲分離主義路綫服務的政策。易言之,“文化台獨”本質上企圖從歷史、文化領域藉助“本土化”的名義而極力推行“去中國化”,割裂台灣與中國的歷史、文化聯繫,反對和清除對中國的歷史、文化認同。因此,在“一個中國”概念中不僅要去除政治、法律的涵義,而且必須進一步去除文化、歷史的涵義,爲政治上、法律上的分離主義路綫奠定基礎。

  “文化台獨”的核心是歪曲、篡改台灣歷史,“蓄意把台灣史與中國史分割甚至對立起來”。早在1994年底,在民進黨“立委”主導下,“立法院”通過了一個名爲“台灣史應成爲本國正統歷史”的臨時提案,要求“教育部”予以貫徹。民進黨“立委”在討論該提案時,極力鼓吹歷史教材“應分爲台灣史、中國史”,並“以台灣史爲主體”,改變過去教科書中把台灣論述成“中國化、正統化、工具化、典範化”的狀况,建立“以台灣爲主體的歷史觀”云云。〔32〕2000年陳水扁上台後,民進黨當局所屬的“國立編譯館”立即推出了一套初中一年級新教科書《認識台灣》,宣揚“脱中國化意識”,鼓吹“台灣主體意識”;此後,相繼出台諸如用通用拼音取代漢語拼音、公務員考試用閩南語出題、將中學歷史中明朝以後的歷史放進世界史教學等一系列措施,以“擺脱大中國意識的籠罩,努力建立台灣的主體意識”。“這些措施都是通過有計劃、有目的地在教育領域推動‘意識形態台灣化’,培育以‘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爲核心的‘歷史觀、文化觀、民族觀與國家觀’。”〔33〕2016年蔡英文上台後,民進黨當局試圖通過切割兩岸共同歷史文化的“去中國化”教科書,培養青少年的“分離史觀”和“台獨”思想,使台灣青年不認同中國與中華文化,並大力宣揚“台灣意識”“台灣主體意識”,以達到否定“一個中國”、讓廣大青少年成爲其“漸進式台獨”後備軍之目的。〔34〕概言之,“文化台獨”意在否定中國歷史是台灣歷史之源,否定中國文化是台灣文化之主體,否定台灣人是中國人,其實質是在歷史、文化、民族和國家認同上否定一個中國原則,爲“台灣獨立建國”鋪路。

  2、實現“文化台獨”的方式

  首先,虚構一種獨立的“台灣文化”。民進黨一直試圖通過强調“台灣本土文化”“台灣文化主體性”等,分割“台灣文化”與“中國文化”的内在聯繫,確立以“台灣爲主體的歷史、文化和教育觀念”,切斷台灣同胞的歷史記憶和文化情感,進而形成“台灣的國家認同觀”〔35〕,爲“台灣獨立建國”培植文化基礎和精神基礎。爲達到這一目的,“他們刻意矮化中國文化,强調所謂台灣文化的‘獨立性’和‘優越性’。鼓吹台灣文化與中國文化的不同,台灣是‘海洋文化’,中國是‘大陸文化’;主張台灣文化的多元性,中國文化祗是台灣文化的一部分,甚至污衊中國文化是‘落後’的,必須加以‘淘汰’或‘徹底抛棄’”〔36〕。陳水扁曾在多個場合散佈諸如“台灣文化不是中國文化的一個分支”“台灣應成爲南島語系的中心”等誤導性言論;甚至抛出“台灣最早住民是矮黑人”“原住民源自南島語系”等歷史虚無主義論調。〔37〕蔡英文上台後,民進黨當局把突出“台灣主體性”,强調“多元化”,以及構建“台灣新文化”作爲其推進“文化台獨”的主要策略。〔38〕例如,新版高中《台灣史》重在截斷“中華文化”的起源。在講述台灣民間信仰、風俗習慣、宗教倫理、傳統藝術以及台北故宫博物院等情况時,祗是一味强調台灣所謂“多元文化”,以此否定台灣文化以“中華文化”爲主流與核心價值的事實,企圖以此割斷兩岸文脈關係。〔39〕簡言之,民進黨片面虚化中國文化在台灣文化中的地位,鼓吹“一種獨立的台灣文化”,企圖製造“台灣文化”與“中華文化”的對立,從而爲“台灣獨立建國”培植文化基礎和精神基礎。

  其次,改造台灣民衆的“文化認同”。“本土化教育”是民進黨從歷史教育、文化教育方面進行的“去中國化”教育,而“鄉土教學”是其推行“本土化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2001年,陳水扁當局公佈的“本土化教育”政策規定,中小學專設“鄉土語言”課,中、小學生必須在客家話、閩南話、原住民話中選修一種,以此冲淡和弱化與普通話接近的“國語”在台灣的地位。2002年,民進黨當局要求台灣學生從小學三年級開始提前實施鄉土語言閩南語、客家語的“音標符號”系統教學,以圖進一步切斷台灣與祖國大陸的文化紐帶。蔡英文上台後,民進黨當局更深入改造台灣民衆的“文化認同”,主要表現爲重新定義“國語”和“國文”。一方面,通過“立法”,將“國語(漢語)”貶爲“華語”,與閩南話、客家話、少數民族語言等並列爲平行通用的“官方語言”;另一方面,設立“閩南語公共電視台”等,在媒體、學校推廣“弱勢母語”,還把日語混入“客語認證詞彚資料庫”。同時,在新課綱的語文部分,大幅降低文言文在教學中的比例,不再以“四書”作爲價值基礎,去除“唐宋八大家”的經典文章,甚至爲迎合“台灣主體意識”,將《大甲婦》等一些冷僻古怪、品質粗劣的“台灣古詩文”和“灣生”日本人寫作的文言文列爲備選。〔40〕簡言之,“文化台獨”的本質是民進黨分離主義的扎根策略,它主要以教育爲手段,以潜移默化方式改變台灣民衆的文化及政治認同,企圖使台灣成爲一個“獨立的政治實體”,進而推動實際的“法理台獨”,在國際法上成爲一個“獨立的國家”。

  最後,抹去台灣的“中國印記”。陳水扁執政期間曾經試圖抹去台灣民衆心中的“中國符號”,將海外僑胞區分爲“華僑”“台僑”,將加入美國國籍的台胞稱爲“台美人”而不稱爲“美籍華人”,企圖以“台僑”取代“華僑”,切割台灣與中國海外僑胞的歷史淵源與關係,切割台灣人與中國人的關係;加緊清除象徵中國的各種標誌、口號、符號、特徵、圖案和名稱,在護照上加注“台灣”英文字樣,更换“新聞局”局徽,企圖將台北故宫博物院改名爲“福爾摩莎博物館”等,妄圖從稱謂上給世人造成“台灣是台灣”“中國是中國”、台灣不屬於中國的印象。爲加快推動“文化台獨”,陳水扁當局還鼓動公立大學將原有的中文系歸併至外國文學系,用文學鼓吹“台獨”,設立“台灣文學系”。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蔡英文上台後,民進黨當局企圖建構以“台灣”爲核心的文化、民族與國家認同,從歷史觀、文化觀、民族觀上,向台灣民衆灌輸“台灣獨立意識”,改變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地位,爲“政治台獨”尋找突破口。同時,民進黨推動制定“文化基本法”,其中提出“台灣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國家”,旨在落實、强化、推動台灣“文化主體性”,公開利用法律手段推動“文化台獨”。簡言之,民進黨片面强調台灣文化的特殊性及“主體性”,推行“台獨史觀”與“殖民史觀”課綱,有計劃地消除台灣社會的中國或中華文化象徵、符號與標識,大搞“去中華化”,造成“中國”符號在台灣地區的式微,而“台灣”符號興起,原來屬於台灣本鄉本土的地方意識和地方文化,被强硬地添附上“國家”的意涵。其實質是從根源上割斷台灣與祖國的天然聯繫,從而達到拒絶認同“一個中國”、抗拒統一的目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