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26日電/近日,財政部門公布了上半年收支數據,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24981億元,扣除留抵退稅因素後按自然口徑計算下降9.2%,降幅進一步收窄,財政收入開始企穩,為實現財政可持續奠定了基礎,這是國家治理的根本性保障之一。
經濟日報發表北京國家會計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教授李旭紅文章稱,財政收入是經濟發展的晴雨表。上半年,由於受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國內外經濟形勢變化的影響,中國經濟增速放緩,財政收支平衡也面臨著較大壓力。但是,隨著高效統籌疫情防控與經濟增長的基本原則進一步明確,穩經濟的一攬子政策相繼實施,自6月份以來,政策的積極效應逐步顯現。市場要素的流動加快,市場的活躍度不斷提升,市場預期有所好轉,市場交易行為增加,市場主體的盈利能力改善,中國經濟呈現恢復態勢。經濟的復甦為中國籌集財政收入奠定了基礎,從而帶動了上半年財政收入企穩,推動財政可持續發展。
與此同時,財政政策的積極效應促進經濟增長,為增加財政收入帶來了增量。在逆周期及跨周期的調節中,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是幫助經濟復甦的關鍵力量之一,也是政府宏觀調控的必要手段。通過適度調節減少市場失靈,優化資源配置效率、減輕市場主體負擔、激活市場活力並帶動社會投資,從而促進經濟恢復,帶來財政收入增加。
文章介紹,上半年,中國財政政策在減稅退稅、發債及保持一定強度的支出剛性等方面發力。減稅退稅政策用政府的減法帶來企業的加法,對增加企業現金流發揮了積極紓困作用,同時也有助於增加對具有成長能力的企業投資並拓展其發展空間。專項債帶動社會資本投資,尤其是帶動基礎設施投資,為經濟恢復及財政收入企穩帶來新動能。同時,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增長6.4%,保持了一定的財政支出剛性,並重點增大對社會保障和就業、教育、衛生健康以及科學技術等項目的支出。各項積極的財政政策短期內可能增加財政收支壓力,但由於其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穩定預期的效果顯著,長期看將有助於增強財政可持續性、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促進財政收入增量的形成,進一步保障今年全年財政收支的平衡。
文章指出,儘管上半年財政收支情況總體平穩,但也面臨一定壓力。由於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承擔歷史包袱的情況不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程度也不同,地方財政所面臨的收支矛盾存在較大差異,部分地區財政收支矛盾較為突出,有些地區的非稅收入開始增長。
文章認為,應積極拓展各種方式,切實解決部分地區地方財政的壓力問題,為中國經濟平穩發展保駕護航。
可以從四個方面著手。一是進一步發揮留抵退稅政策助企紓困的效應,為市場主體注入活力,通過經濟整體復甦帶動稅基的基本面,從而保障財政的可持續性;二是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縮減一般項目支出,取消不必要的支出,保障重點領域支出,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同時提升財政收入質量,發揮財政政策逆周期、跨周期調節的作用;三是充分發揮專項債等帶動社會資本投資的財政工具效能,通過投資增強市場信心及預期,並帶動社會資本的投資積極性,最終促進整體經濟的增長,以增加財政收入,實現平衡;四是要考慮區域之間財政實力的差距,進一步優化財政收入的分配機制,完善轉移支付制度,促進財政整體平衡。
機遇與困難並存,中國高質量發展不僅僅要求在產業、經濟、社會層面深化改革,也要求財政發展觀能有根本性轉變。財政政策不僅需要提質增效,發揮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也需要優化和改革以解決現實困難。隨著中國市場主體活力進一步釋放,經濟逐漸恢復,可以預期全年財政收入將保持整體平衡的態勢,中國現代財政制度的基礎將進一步夯實,助力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