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茶馬古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千年回響
http://www.CRNTT.com   2022-10-10 10:58:00


 

  除開發隴西走廊外,這些古代民族中的一部分還向西進入青藏高原,與當地居民融合,逐漸形成今天的藏族、土族、撒拉族、門巴族、珞巴族等民族;另一部分尤其是其中的氐羌民族在歷史上多次沿藏彝走廊南下,經過漫長的發展演變,形成了今天主要居住在四川、雲南兩省的彝、羌、哈尼、納西、景頗、怒、獨龍、傈僳、白、阿昌、基諾、普米等眾多民族。這些民族在西南大地上遷徙交融、繁衍生息,不僅擴展了我國的西南邊界,而且極大地促進了西南地區的開發,留下了哈尼梯田、波日橋等生產生活遺跡,以及德格印經院雕版印刷術、白族扎染技藝、傣族慢輪制陶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西南茶馬古道的另外兩條線路川藏線和滇藏線,一方面向西穿過藏彝走廊,充當了漢、藏、彝、羌等民族之間的“文明使者”。早在唐代,川藏之間就有了零星的茶葉貿易;而吐蕃因為一度與南詔建立了結盟和朝貢關係,因此其上層貴族能夠從南詔“得到茶及多種樂器”(《賢者喜宴》)。明清兩朝,隨著青藏線退居次要地位,川藏線、滇藏線先後成為西南茶馬古道的主要線路,藏彝走廊在團結各民族、穩定西南邊疆方面的意義更加突出。另一方面,在明清時期,川藏線和滇藏線還向東延伸到了苗疆走廊一帶。作為苗疆走廊核心地帶的貴州同樣是西南地區茶葉的重要產區,歷史上貴州茶除銷往內地省份外,也是銷往西藏的“邊茶”的重要組成部分,明王朝還曾在播州宣慰司(在今貴州遵義市)設置了茶倉,專門服務於茶馬貿易。貴州茶經四川、雲南匯入茶馬古道,促進了苗疆走廊與藏彝走廊之間的民族互動,推動了西南地區的民族遷徙與融合,使川、黔、滇、藏等地日益連接為一個整體。

  共同書寫悠久的古道歷史

  西南茶馬古道延續了一千多年之久,從隋唐時期設立互市開始,宋榷茶馬,元修驛路,明開碉門,清興滇茶,各族人民共同書寫了悠久而輝煌的古道歷史。

  早在南北朝時期,吐穀渾就已經與臨近的益州地區有了民間商業往來;到了隋朝,中原與吐穀渾建立了短暫的互市關係;唐高祖武德八年,吐穀渾又一次“款承風戍,各請互市,並許之”(《册府元龜》)。承風戍在今青海貴德縣,是後來的唐蕃古道(青藏茶馬古道)途經之地,而吐穀渾以產馬著稱,其在青海湖一帶培育的良馬“號為龍種”(《北史·吐穀渾傳》),自然是參與承風戍互市的重要商品。緊隨吐穀渾之後,吐蕃在赤嶺、隴州等地與唐朝開展了互市,史籍中也留下了茶葉、馬匹流通於漢藏之間的記載。不過,當時唐王朝從外部獲取戰馬的主要途徑是與西北的回鶻開展絲馬貿易,對吐蕃馬的需求並不大,因此西南茶馬古道上的互市也時斷時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