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25日電/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堅持經濟全球化正確方向,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進雙邊、區域和多邊合作,促進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共同營造有利於發展的國際環境,共同培育全球發展新動能。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張宇燕、徐秀軍、田旭、馮維江執筆文章表示,習近平經濟思想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戰略高度出發,深刻回答了經濟全球化向何處去的時代之問、世界之問,為引導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深化了我們黨對經濟全球化規律的認識。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論述,可從七個方面進行理解。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新發展
文章認為,習近平經濟思想立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創造性繼承、創新性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具有鮮明時代特徵和實踐特色。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論述亦充分體現了這一點。
習近平經濟思想對經濟全球化之下世界市場的特徵和發展趨勢作出新的進一步概括,創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世界市場的理論。從中國自身實踐來看,中國經濟要發展,就要敢於到世界市場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如果永遠不敢到大海中去經風雨、見世面,就總有一天會在大海中溺水而亡。勇敢邁向世界市場是正確的戰略抉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想人為切斷各國經濟的資金流、技術流、產品流、產業流、人員流,讓世界經濟的大海退回到一個一個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歷史潮流的。人類歷史告訴我們,有問題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直面問題,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思路。面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正確的選擇是,充分利用一切機遇,合作應對一切挑戰,引導好經濟全球化走向。
馬克思主義認為,物質生產力是全部社會生活的物質前提,同生產力發展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係的總和構成社會經濟基礎。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相互作用、相互制約,支配著整個社會發展進程。習近平經濟思想將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運用於國際層面,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理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過去數十年,國際經濟力量對比深刻演變,而全球治理體系未能反映新格局,代表性和包容性很不夠”“全球治理體系祗有適應國際經濟格局新要求,才能為全球經濟提供有力保障”。這些重要論述指明了當今時代國際層面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關係,為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奠定了堅實的理論根基。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文章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協和萬邦”“和而不同”等理念蘊含著中華傳統文化對國際體系的獨特認知,“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民胞物與”“立己達人”等理念則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傳統文化支撐,而“以和為貴”“睦鄰友邦”“化干戈為玉帛”等理念更是展現了中國人民崇尚和平與和諧的文化基因。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論述,突出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以文明交流互鑒更好地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造福社會、造福人類的功能,更好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在推動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同時更好地讓世界讀懂中國,從而大大提升中國發展道路的影響力和感召力。
全人類共同價值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標追求
文章指出,當前,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歷史潮流不可阻擋。同時,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類社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習近平經濟思想把握歷史前進的邏輯、時代發展的潮流,反映了人類和平發展、包容發展、平等發展、共同發展的時代心聲,不僅深化了對人類社會經濟發展規律的認識,而且回答了“世界怎麼了、我們怎麼辦”的現實問題,為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標追求貢獻了中國智慧。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和平是人民的永恒期望,猶如空氣和陽光;發展是各國的第一要務,是增進人類福祉的重要前提;公平、正義是國際秩序的基石,事關國際關係的道義基礎;民主是人類不懈追求的政治理想;自由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產物,強調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堅守全人類共同價值,向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方向不斷前進,必將開創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是習近平總書記著眼全人類共同發展提出的中國方案,已成為引領時代潮流和人類前進方向的鮮明旗幟。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要堅持合作、不搞對抗,堅持開放、不搞封閉,堅持互利共贏、不搞零和博弈,在追求本國利益時應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應促進各國共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