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全球製造業格局加速調整
http://www.CRNTT.com   2022-11-14 08:31:36


  中評社北京11月14日電/當前,全球製造業正經歷深刻變革,受逆全球化和保護主義抬頭、國際經貿規則重構、發達國家推動產業鏈回遷、新一輪科技革命加速推進等多重因素影響,未來全球製造業和產業鏈供應鏈格局將朝著區域化、本土化、多元化、數字化等方向加速調整和重塑。各國需要加強合作、互學互鑒,共同把握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機遇,增強製造業技術創新能力,推動製造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製造業發展和格局演化對世界經濟具有重要影響。二戰以來,全球製造業經歷多次轉移,形成了“三大中心”主導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分工格局。當前,受逆全球化、貿易保護主義加劇、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烏克蘭危機等多重因素影響,全球製造業產業鏈供應鏈正在朝著區域化、本土化、多元化、數字化等方向加速調整。
  
  全球製造業形成“三大中心”
  
  19世紀工業革命以來,全球製造業先後經歷了由英國、美國轉移到日本、德國,之後又由歐美國家和日本轉移到“亞洲四小龍”、再轉移到中國的發展歷程,形成了以美國為中心的北美供應鏈、以德國為中心的歐洲供應鏈和以中國、日本與韓國為中心的亞洲供應鏈網絡。全球製造業圍繞美德中日韓等製造業大國,通過與周邊國家產業鏈供應鏈合作,形成了各具特色和優勢的全球製造業“三大中心”。
  
  一是以美國為核心,輻射帶動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北美製造業中心。作為世界上最發達的工業國家之一,美國2021年製造業增加值為2.50萬億美元,占GDP的比重為10.7%,占全球製造業增加值比重為15.3%,位居全球第二。美國在東北部、南部和太平洋沿岸地區形成了橫跨鋼鐵、汽車、航空、石油、計算機、芯片等多個領域的製造業區域集群,並與加拿大、墨西哥形成了緊密的產業鏈供應鏈合作關係。美國經濟分析局統計數據顯示,美國自加拿大和墨西哥貨物進口額占自全球進口的1/4左右,對加拿大和墨西哥貨物出口額占對全球出口的1/3。
  
  二是以德國為核心,輻射帶動法國、英國等老牌發達國家的歐洲製造業中心。這一製造業中心不僅是近代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製造業歷史底蘊雄厚,同時也因為擁有數量眾多的中小企業,為歐洲製造業的創新發展注入了充足活力。2021年,德國製造業增加值占全球製造業增加值的比重為4.7%,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和英國製造業增加值全球占比分別為1.5%和1.7%。同時,歐盟製造業增加值全球占比15.6%,整體與美國規模實力相當。
  
  三是以中日韓為核心,輻射帶動東南亞、南亞等國家的亞洲製造業中心。近年來,憑借人口紅利和正在快速崛起的消費市場,以及蓬勃的經濟活力,亞洲製造業中心形成了全球最完整的產業鏈,並逐步向中高端製造業領域發展,甚至在部分製造技術方面已經對歐美等國家形成一定競爭優勢。自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中國製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逐步提升,並分別在2001年超過德國、在2007年超過日本、在2010年超過美國,連續12年成為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2021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達到31.4萬億元,占全球比重由2010年的18.2%提高到29.8%。日本、韓國製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分別為5.9%和2.8%,在亞洲製造業產業鏈供應鏈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同時,在東南亞地區,越南憑借勞動力成本優勢,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實現製造業增加值快速增長,從2010年的150.1億美元增長到2021年的481.6億美元,但其占全球比重目前僅為0.3%左右。在南亞地區,印度製造業增加值也有所增長,從2010年的2853.5億美元增長到2021年的4465.0億美元,占全球製造業增加值比重一直維持在2.7%左右。
  
  從全球範圍來看,製造業產業鏈供應鏈形成了不可分割、高度依賴的格局,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全球制成品貿易超過60%集中在歐洲和亞洲。2010年至2021年,東亞和太平洋地區、歐洲和中亞地區、北美地區制成品出口占全球制成品出口的比重雖然均呈現小幅下降趨勢,分別從2010年的28.8%、43.2%、12.7%降至2021年的26.9%、39.5%、11.8%,但東亞和太平洋地區、歐洲和中亞地區兩大區域合計占比仍保持在60%以上。二是全球中間品貿易發展強勁。中間品貿易是製造業全球供應鏈穩健性的關鍵指標之一。麥肯錫研究報告顯示,1993年,全球中間產品貿易額占全球貿易額的比重約為1/4,而目前這一比例已超過2/3,且排名前五位的國家中間產品貿易額之和占全球中間產品貿易總額的比重超過1/3。世界貿易組織按季度發布的《全球中間產品出口報告》顯示,2021年各季度全球中間品出口都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長,大多數主要出口國的中間品貿易超過了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前的水平。
  
  中美博弈影響全球製造業
  
  隨著中國製造業產業競爭力不斷增強,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製造業第一大國,對美國製造業形成衝擊與競爭壓力。美國為了促進本國製造業發展,維護自身霸權地位,在經貿、高科技、製造業產業鏈領域發起挑戰,並通過推動在華美國企業回流、意識形態施壓等手段,構建“去中國化”的產業鏈供應鏈。中美博弈將導致全球經濟政治格局重塑,進而推動全球製造業產業鏈供應鏈重新配置。
  
  製造業一直是中美戰略博弈的關鍵環節,產業鏈供應鏈是重點領域。早在2018年,美國就開始相繼發布多項行政法令與政策文本,對其在製造業、國防工業等重點領域的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對國外依賴程度、具體應對策略等進行了全面評估,以應對激烈的國際競爭。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美國供應鏈安全戰略更是不斷升級,力圖重構以自身為主體的供應鏈體系。2022年5月,“印太經濟框架”啟動,包括美國、日本、澳大利亞、韓國、印度等多個國家加入,在供應鏈合作方面,該框架計劃建立一個供應鏈預警系統,增強原材料、半導體、關鍵礦物和清潔能源技術等關鍵供應鏈領域的可追溯性,與參加國合作推進生產的多元化布局。其供應鏈多元化實質就是“有限全球化”,即在製造業產業環節中避免過度依賴特定國家。在當前全球複雜多變的局勢下,由於將經濟、貿易等問題與包括國家安全在內的更廣泛的國家利益分開考慮越來越困難,美國嘗試通過推進貿易一體化的多邊方法現代化,重塑自由貿易價值觀,並與“可以依賴的國家”進行貿易。因此,價值觀和供應鏈的脆弱性可能成為發達國家重構國際貿易格局的考量因素,並將使多邊貿易體制受到根本性衝擊,加劇全球供應鏈風險。
  
  國際經貿規則重構推動區域化布局
  
  受逆全球化和保護主義抬頭、國際經貿規則重構、發達國家推動產業鏈回遷、新一輪科技革命加速推進以及跨國公司追求效率與安全平衡等多重因素影響,未來全球製造業和產業鏈供應鏈格局將朝著區域化、本土化、多元化、數字化等方向加速調整和重塑。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經濟全球化進入速度放緩、格局分化、規則重構的調整期。隨著《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議》(RCEP)、《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美墨加協定》(USMCA)等大型區域自貿協定不斷簽署和實施,不同區域內的經濟貿易合作正在增強。這些超大型自由貿易協定不僅通過降低關稅甚至實施零關稅促進區域內貿易和投資發展,而且通過一系列高標準、排他性措施構築了對區域外的貿易和投資壁壘,形成排他性供應鏈聯盟。例如,為了阻止芯片等中國製造業關鍵產業的崛起,以及在高科技領域持續保持產業鏈優勢,美國等國家通過建立關鍵產業聯盟,持續加大對中國高科技技術的封鎖,召集西方國家組建高精尖領域出口管制聯盟,意圖將中國排除在核心產業鏈之外。又如,在原產地規則方面,USMCA、CPTPP均專門針對紡織服裝產品設定了“從紗開始”的原產地標準,CPTPP要求非原產纖維和紗線重量不能超過使用該原料部件重量的10%,而非一般貿易協定中規定的貨物總重量的10%。USMCA將享受零關稅的汽車及其零部件產品本地價值最低比重標準由62.5%調高至75%。這將推動關鍵的生產環節加速向北美、歐洲和亞洲主要生產基地收縮,以美國為中心的北美地區、以德國為中心的歐洲地區、以中日韓為中心的亞洲地區各自的產業鏈供應鏈網絡將會更加緊密。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