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貨幣微觀|疫後經濟反彈 通脹壓力增
http://www.CRNTT.com   2022-12-15 16:01:41


  中評社北京12月15日電/據大公網報導,隨著防疫政策優化,內地需求恢復之下非食品項通脹存在回升的風險。海外主要國家和地區放開防疫管控後核心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存在上行趨勢,而人民銀行也在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預警後續通脹壓力。隨著消費需求回暖,需警惕明年非食品項通脹和豬周期下的食品項通脹共振的風險,國內貨幣政策操作或趨於謹慎。

  上周公布的11月通脹讀數整體回踩,CPI同比錄得1.6%,為今年4月以來最低,其中食品分項在豬價邊際回落的影響下同比漲幅較上月回落較多,而非食品分項同比漲幅與上月持平;PPI同比延續負增,降幅與上月持平。往後看,明年食品項CPI的走勢或取決於本輪豬周期的持續時間以及今年基數效應的顯現,而非食品項以及核心CPI的走勢則取決於疫後需求修復進度。

  近期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先後提出了“二十條”和“新十條”優化疫情防控措施。通知落地後,北上深等超一線城市陸續放寬管控措施,取消了公共場所出示核酸陰性證明、健康碼的規定。隨著防疫政策解除對出行、消費的限制,需求回暖下結構性通脹抬升壓力不可忽視。

  優化防疫措施 消費回暖

  在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人行對於通脹壓力的關注度較二季度有所提升。在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人行對於通脹的總體表述為“警惕結構性通脹壓力”,而三季度報告則轉變為“要警惕未來通脹反彈壓力”。觀察報告原文,人行對於通脹的表述包括“目前地緣政治衝突仍擾動世界能源供應,發達經濟體高通脹黏性較強,外部輸入性通脹壓力依然存在”、“一段時間以來中國M2(廣義貨幣供應)增速處於相對高位,若總需求進一步復甦升溫可能帶來滯後效應”、“冬季豬肉採購和采暖需求旺盛、春節錯位等因素,特別是疫情防控更加精準後消費動能可能快速釋放,也可能短期加大結構性通脹壓力”。由此可見,海外的輸入性通脹、總需求升溫帶來的滯後效應,以及季節性的結構性通脹壓力是後續通脹上行壓力的主要來源。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