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中國評論通訊社
首頁|頭條|焦點|大陸|臺灣|港澳|國際|美國|兩岸|華人|經濟|財經|軍情|社會
人物|文萃|圖片|文化|娛樂|評論|社評|快評|觀察|專論|網評|外電|智庫|智囊
專題|專訪|專頁|周邊|詩詞|出版|編譯|網書|數據|動態|電訊|名家|記者|簡介
   2025年1月23日 星期四
設為首頁】【加入最愛】【中評郵箱
您的位置:首頁 ->> 中評電訊 】 【打 印】 
網評:重視鄉村工匠在非遺保護中的重要作用
http://www.CRNTT.com   2023-01-12 09:49:06


  中評社北京1月12日電/網評:重視鄉村工匠在非遺保護中的重要作用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魏鵬

  近期,習近平總書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鄉村工匠作為扎根鄉村、掌握傳統技藝、提供當代產品的鄉村手工業者、傳統藝人,正是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載體和有生力量。

  此前,國家鄉村振興局、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推進鄉村工匠培育工作的指導意見》,為鄉村工匠的制度性培育、持續發展提供了全面而切實的方案。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背景下,身懷高超技藝、植根鄉村沃土的鄉村工匠群體有了大有可為、大展身手的廣闊天地。充分發揮鄉村工匠優勢特長,不僅是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的必然要求,也能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要守護傳統,更要勇於創新。傳統手藝要薪火不息、生命不止,就不能故步自封,更不能抱殘守缺。唯有實現產品類型與功能創新,才能更好滿足現代人日常生活新需求;唯有實現製作技藝與工具創新,方能提高產品品質與生產效率;唯有實現產品形態與包裝創新,才能更適應大眾化推廣與多渠道銷售要求。應借助現代科學方法和手段,全面、生動記錄和科學分析鄉村工匠技藝中的豐富科學原理與技術內涵,不斷研發新產品、引致新需求。此外,還要探索數字化、智慧化、網絡化為鄉村工匠加持的路徑與方式,讓現代技術為傳統技藝插上騰飛的翅膀。

  要精於生產,更要適應市場。精於工、匠於行的技藝,是鄉村工匠的底氣與底色,但鄉村工匠不應是曲高和寡的孤芳自賞者,而應是充滿人間煙火、飽含故土味道的實際產品、具體價值的創造者。他們提供物質產品,服務田間耕作,滿足尋常百姓吃穿住用、農事勞作之需;他們提供文化產品,承載中國人的審美情趣、精神追求、倫理觀念,滿足人們對故土鄉愁的依戀與想象;他們提供場景產品,以富有韵味的工作過程、製作場景提供充滿歷史感的生產與生活氛圍,構建古今對話,增添大地的家園感,成為一種充滿儀式感、滿足旅遊需求的場景。要在民眾的生產生活中進一步詮釋和豐富鄉村技藝的實用價值與藝術價值,提高滿足鄉村生產、滿足城鄉居民生活需要的實用性,不斷拓展各類電子商務平台營銷渠道。

  要潛心鑽研,更要引領鄉親。鄉村工匠的技藝並非“養在深閨人未識”的藏品,而是歷史層積下的社會共同財富,除法律框架內的知識產權保護外,都可轉化為社會共有的公共產品、成為鄉裡鄉親的共同財富。鄉村工匠也祗有在帶著鄉親實幹、領著鄉親致富的進程中,才能最大限度實現個人社會價值。此外,在更廣泛的引領群眾、依靠群眾過程中,也將激發群眾無窮的創新創造活力,進而推動鄉村技藝不斷創新發展,讓鄉村手藝真正轉變為推進農民增收致富的工具和路徑。特別是通過技能培訓、分工協作、合作組織等方式,充分帶動鄉村中老人、婦女、殘疾人等參與到鄉土產品的生產中,將留守者轉變為人力資源,將受助者轉變為財富的創造者,不僅助力鄉親增收致富,更利於鄉鄰和諧。

  要扎根鄉土,更要面向世界。鄉村工匠植根鄉土,受鄉土滋養,傳承本土性技藝,利用本地資源,滿足鄰里需求,留存鄉愁鄉韵。鄉村工匠也要放眼世界,秉持兼收並蓄、開放包容精神,在交流互鑒中增強鄉村手藝的生命力與市場適應力。積極通過學習、借鑒,豐富並提升工匠產品品類、品質,塑造品牌。同時大力推進鄉村工藝旅遊產品,聚集鄉土人氣、財氣、智氣。鄉村工匠更應大膽走出去,以美為媒,充分展示鄉土景象,展現可親可敬可愛的中國形象。還可以積極參加各類展銷會、博覽會,利用短視頻、直播等新傳播方式,多渠道、立體性展示鄉村工匠傳承久遠的手工技藝,激活人們的“老家”記憶,激發鄉愁鄉情,增強鄉村產品、鄉村生活、鄉村生態對當代人的吸引力、感召力。(來源:光明日報)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
首頁 | 港澳新聞 | 國際時事 | 兩岸專區 | 軍事聚焦 | 評論世界 | 財經視角 | 文萃大觀 | 中評電訊 | 時事專題
關於我們 | 中評動態 | 招聘人才 | 聯系方式 | 鏈接方式 | 中評律師 | 驗證記者証 | 免責條款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國評論通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