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生態產業化應把握好“三大效應”
http://www.CRNTT.com   2023-01-17 08:55:49


  中評社北京1月17日電/良好生態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鄉村振興要在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上下功夫,繼續做強做大有機農產品生產、鄉村旅遊、休閑農業等產業,搞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全面振興有效銜接。

  光明日報發表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市委黨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孔祥利文章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發展生態低碳農業,賡續農耕文明,探索形成了以鄉村旅遊、休閑農業、庭院經濟為重要內容的生態產業。許多鄉村依托山水林田湖草資源,不斷拓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途徑,推動生態資源轉化為富民資本,讓綠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銀山”成色更足。

  文章分析,在生態產業化上下功夫,一方面,要遵循生態環境保護的基本規律,在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基礎上,積極尋找農村生態資源、歷史文化資源轉化為富民產業的載體和通道,讓資源優勢轉變為發展優勢、生態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另一方面,要順應產業發展的內在要求,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延伸產業鏈條,激活各類生產要素,通過“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盡可能讓農民參與到生態產業化中來。其中,要重點把握好三大效應。

  擴展生態產品價值,充分彰顯生態產業的“正外部效應”。讓企業、集體經濟組織、農戶以及地方從生態產業發展中切實受益,並取得良好的治理共識,這是培育和發展鄉村生態產業的重要前提。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發掘生態產業發展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既關注生態價值多樣化產品轉換帶來的直接經濟效益,也觀察其對擴大就業、解決農業面源污染、建設美麗鄉村等產生的“正外部效應”。為此,要在項目設計中做好民眾對於優質生態產品需求的預測與管理,更好滿足當地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激發民眾參與共建共治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同時,堅持多方共贏的發展思路,健全生態產業發展中的利益導向機制和收益分配機制,推動生態資產賦能增值,讓農村沉睡的資產活起來、分散的資金聚起來、增收的渠道多起來,在發展生態產業的同時,提高鄉村基礎設施完備度、公共服務便利度、人居環境舒適度,讓農民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

  破除深層政策瓶頸,有效發揮生態產業的“共生效應”。經過多年探索發展,各地在生態產業化上探索形成了守綠換金、添綠增金、點綠成金的多種新業態新模式。當前,面對鄉村全面振興中不同程度存在的產業規劃用地難、生態產品市場價值變現難等問題,政府部門要加快完善相關產業支持政策,完善評估機制,重點破解生態產業化進程中土地政策、資金政策、產業規劃、行業規範等普遍性難題,著力構建體系完備、監管有效的政策支持體系;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進入,探索多元化的投融資模式,促進生態產業發展。通過試點地區先行先試,發揮生態產業的共生效應,健全生態資產市場,逐步完善農村自然資源和生態產權制度,積極探索生態產品的調查監測、價值評價、經營開發、保護補償以及價值實現保障機制,推動生態項目實現市場化經營、企業化運作。

  理順產業價值鏈,不斷強化生態產業的“集群效應”。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各地應因地制宜,依托農業農村特色資源,做好“土特產”文章,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必須結合自身實際和主體功能區規劃,科學確立生態產業的發展形態、內容模式和推進策略。推動創新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引導和鼓勵多產業交叉融合,推動生態產品生產與文旅、科創、會展、數字經濟等多領域結合,發展鄉村旅遊、休閑農業、文化體驗、健康養老、電子商務等新產業新業態,提升生態產品和服務的競爭力與附加值。同時,注重健全完善生態產品和服務的規範標準,加強市場秩序監管,培育一批具有區域優勢、地域特色的品牌。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