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16日電/據科技日報報導,數年來,陳學森帶領團隊成員發掘野蘋果的研究價值、解密紅皮和紅肉蘋果的生命密碼、建立蘋果優質高效育種及配套栽培和加工技術體系、加速新品種的推廣應用……
而所有的這些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研究成果,陳學森都將它們無償送給果農。在山東、陝西等貧困地區,他所在科研團隊研發的技術累計推廣種植面積達800餘萬畝、新增社會經濟效益100餘億元。
首創高類黃酮蘋果優異新種質
作為蘋果中主要的多酚類物質之一,類黃酮對人體益處頗多。正因如此,陳學森團隊成員將類黃酮視為蘋果中的“珍寶”。“蘋果中類黃酮含量較高,這種物質具有抗氧化、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等功能,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將蘋果作為主要消費果品。”陳學森說。
我國蘋果產量占世界50%以上,蘋果種植業是增加農民收入的支柱產業。但讓陳學森憂心的是,由於我國蘋果種質資源相對缺乏,從20世紀開始,在國內蘋果市場唱“主角”的一直是洋品種,國內蘋果多樣化品種太少,高類黃酮(紅肉)蘋果更是缺乏。
一次在新疆伊犁的考察中,陳學森團隊偶然發現了“新大陸”。“我們發現一片面積約14萬畝的野蘋果林,經過調查我們得知這裡的野蘋果,它們在果實大小、成熟期、品質、風味、抗逆性、抗病性等方面與普通蘋果都有差異。”陳學森回憶道。
在對這些新疆野蘋果以及來自亞洲、歐洲和美洲等地的117份蘋果種質資源進行全基因組重測序後,陳學森和團隊成員首次證實了新疆野蘋果是世界栽培蘋果的“祖先”。
野蘋果又小又酸,但對陳學森團隊來說,它們是無價之寶。因為,在此前幾十年裡,國內育出的蘋果品種大都為“金帥”“元帥”“國光”等品種的雜交、實生或芽選後代,這種“近親繁殖”往往帶來品種的遺傳脆弱性加大、適應性與抗逆性減退等問題。
“未來,蘋果的品種改良離不開新疆野蘋果基因資源。新疆野蘋果無疑是世界果樹資源的天然基因庫,也是國家珍貴的戰略生物資源。”陳學森說。
在這些新疆野蘋果中,有一類紅肉蘋果,其外表紅色新奇、香味獨特,很快吸引了陳學森團隊的目光。
經過實驗室檢測,陳學森團隊發現新疆紅肉蘋果的類黃酮和有機酸含量明顯高於栽培品種。考慮到“紅富士”肉質清脆、甜度高,陳學森帶領團隊成員把它和新疆紅肉蘋果進行雜交,以創建新種質。
“我們在新疆紅肉蘋果雜種一代(F1代)群體中篩選到了R6R6純合基因型的紅肉脆肉株系,它快速聚合了紅肉、脆肉、高類黃酮等多個品質性狀(基因),遺傳穩定性高,果實類黃酮含量是普通蘋果的7倍,可與藍莓比肩。”陳學森異常興奮,他把這個蘋果新種質命名為CSR6R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