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東亞鄉村轉型特徵再審視
http://www.CRNTT.com   2023-01-18 08:37:08


  中評社北京1月18日電/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人們對鄉村的關注視閾拓寬。對已經歷過轉型的日本、韓國、中國台灣地區等東亞經濟體進行再審視,理清東亞轉型中鄉村變遷的基本特徵,對當下中國的鄉村振興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東亞鄉村轉型的主要特徵

  重新審視東亞經濟體鄉村變遷的典型事實,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東亞鄉村走出了一條不同於西方城鄉轉型的路徑。按照經典路徑,通過加快城市化將人口集聚在城市,農民轉變為職業農民或者產業工人,實現鄉村轉型。這一路徑由於過於注重城市化,忽略了鄉村和村莊本身的發展,導致鄉村和農民的衰弱。重新審視東亞鄉村轉型的事實發現,東亞經濟體同樣經歷農業份額下降以及鄉村人口減少,卻沒有發生土地規模化、農業專業化、農民職業化以及傳統村莊的普遍終結,而是在小規模農地經營基礎上實現了農業工業化,農民通過大量的兼業活動走向職業身份的多角化,村莊也因經濟活動的豐富以及公共服務的提供而實現體面存續。這一發展道路使東亞城鄉差距沒有持續擴大,農民和鄉村、農業也沒有“斷根”,村莊依然是經濟活動和生活空間的重要載體。由此可見,東亞城鄉轉型模式並非依靠單向城市化模式,而是注重城鄉均衡發展。

  第二,規避城鄉差距擴大的關鍵是賦予農民在城鄉多樣化的經濟機會。東亞在現代化進程中沒有出現城鄉差距的持續擴大。究其原因,東亞並非依靠持續提高城市化率的唯一路徑,而是伴隨城鄉轉型,城鄉經濟機會不斷向農民持續開放,農民收入渠道不斷拓寬。在農業收入份額下降、非農收入份額上升的一般規律下,通過鄉村基礎設施的完善、城鄉聯繫的加強以及鄉村產業的發展,農民從事各類經濟活動的機會增多,農業之外收入日趨穩定增加。此外政府也重視對農民的社會保障和福利服務,例如日本的農民年金制度、中國台灣地區的農民健康保險和老農津貼制度等,促使農民的轉移性收入顯著增加,加上農民財產性收入的分享,使農民的收入來源呈現多樣化趨勢。收入多樣化的背後是東亞農民的職業和身份特徵的多角化,他們既沒有走向職業化或專業化,也沒有完全脫離農業和鄉村,而是從事農業之外還兼顧在城市或鄉村的非農工作。這一職業身份的獨特特徵使得農戶既分享了與城市居民相同的各種收入機會,也在鄉村獲得了各種收入機會,有效規避了城鄉差距的擴大困境。

  第三,促成要素組合升級而非單一要素替代促進農業發展。人多地少的禀賦特徵及根深蒂固的小農傳統,使得東亞推進規模化的努力難以成功。在小規模農地經營的基礎上,東亞農業沒有走向機械替代勞動的單一過程,而是根據要素價格的相對變化,不斷調整並促成勞動力等短缺要素與各類現代要素的有機結合和適度配比。伴隨農事組合、農業公司等經營主體的參與,以及各類農業經濟組織的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的範圍擴大,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提高,為各類要素在更大範圍內的優化配置提供支撐,促使農業生產方式也產生持續性變革,從而實現農業生產率的提高和農業報酬的增長。

  第四,村莊功能的存續和拓展是東亞鄉村轉型的獨特特徵。東亞鄉村的人口減少雖然造成了部分地區的過疏現象,村莊數量發生消減,卻沒有導致村莊普遍陷入凋敝或走向終結,而是通過不斷適應村落發展過程中農戶減少、非農戶增多、生產生活需求多元化等特徵,村落形態發生變化並實現功能拓展,成為東亞鄉村體面的重要支撐。一方面通過引進工業企業、建設農工園區、促成農業六次產業化等,鼓勵農民擴大事業範圍,從事多元化的生產和經營,提高鄉村經濟的複雜度。另一方面依托政府對鄉村的大量投資,實現城鄉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務,重視對鄉村的基礎設施投資,從道路、通訊、電氣、物流等多方面進行村莊風貌建設,建成以養老保險和健康保險等社會保險為主的鄉村社會保障體系,為農民參保提供相應的補貼和優惠政策,解決了農民務農的後顧之憂。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