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大自然就是開展研究的大舞台”
http://www.CRNTT.com   2023-02-17 08:43:13


 
  刻苦學習,從一名初中代課教師成長為地質科研工作者

  來到實驗室,穿上白大褂,胡瑞忠小心翼翼地將礦石樣品放入精密儀器中。很快,電腦屏幕上顯示出不同形狀的曲線和圖像,他一邊緊盯曲線和圖像的變化,一邊耐心地講解著其中的規律。學生們認真聽講,筆記本上寫滿了密密麻麻的知識點……

  這樣的教學場景放在40多年前,胡瑞忠想都不敢想。“那會兒我還是一名代課老師,教初中數學,上大學對我來說像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1977年恢復高考,為這位19歲的農村青年打開了改變命運的大門。

  經過兩個月的緊張復習,胡瑞忠順利考入成都地質學院(現成都理工大學)。胡瑞忠格外珍惜這個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把滿腔熱情投入學習中。通過不懈努力,他在成都地質學院從本科生一路讀到博士生,在地質學家金景福等老師的指導下,一步步走進夢想中的學術殿堂。“老師們的高尚品行、豐富學識,深深地影響了我。”胡瑞忠說。

  當年跟著導師進礦山實習的情景,胡瑞忠仍歷歷在目。由於交通不便,胡瑞忠要先坐兩天火車再轉汽車,前後顛簸三四天,才能到達位於廣東韶關的礦山。到了以後,導師帶著大家實地觀察、講解原理、實踐操作,一起對礦床成礦理論、成礦規律等進行研究,一待就是幾十天。“正是老一輩科學家的教導帶動,激發了我投身地質事業的熱情。”胡瑞忠說。

  瞄准前沿,探究陸內成礦規律並拓展找礦應用體系

  博士畢業後,胡瑞忠留校任教。一年後,他赴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博士後流動站從事研究。一次,胡瑞忠在報紙上瞭解到,雖然我國很多礦產資源十分緊缺,但找礦潛力仍很大,“關鍵是缺少找礦技術!”這篇文章深深觸動了胡瑞忠,此後,他主動承擔礦產資源相關研究項目,瞄准學科前沿,全力開展礦床成礦模式和成因分類研究,並創造性地提出“地幔排氣鈾成礦模式”和以礦化劑為主線的分類方案。這一理論成果,對相關礦產勘查有著重要意義。

  隨著一系列研究成果的發表,胡瑞忠開始在學術界嶄露頭角,收到了很多單位的邀請。“我看中的是研究環境,而不是生活條件。大自然就是開展研究的大舞台,與礦山離得越近,越能做出有價值的科研成果。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的研究平台就很好,是從事成礦規律和找礦預測研究的好地方。”1991年,博士後出站的胡瑞忠,放棄了去沿海城市發展的機會,選擇留在貴州工作。

  胡瑞忠立足西南,面向全國,以鐵、銅、金、銻、鉛、鋅、鎢、錫和分散元素等重要礦種為研究對象,對大規模成礦作用與大型礦集區預測、大面積低溫成礦作用等前沿領域進行了深入研究。從1999年開始,胡瑞忠帶領團隊圍繞探究華南陸塊陸內成礦作用研發了一系列新技術新方法。

  “除了野外考察,大多數工作都是在實驗室完成的。”為了盡快攻克科研難題,胡瑞忠幾乎每天都在實驗室度過,不是做數據分析研究,就是開展基於計算和實驗的模擬研究,幾乎每天都是辦公室、實驗室和家“三點一線”。

  “以往的成礦理論主要注重板塊邊緣,其實大陸板塊內部也能成礦,但大陸板塊內部的礦是如何形成的,這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胡瑞忠發現,大陸板塊內部極具成礦潛力。通過10多年艱辛探索,他的團隊終於揭開了華南陸塊3個成礦系統的成礦年代格架及其與主要地質事件的關係和成礦過程,並建立了以“多塊體作用驅動、陸殼供給礦源、高低溫礦並重、成礦面狀展布”為重點的大陸板塊內部成礦新理論。胡瑞忠領銜的“華南陸塊中生代陸內成礦作用”成果,拓展了礦床學的理論和找礦應用體系,獲得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這些成果既是站在前輩們肩膀上取得的,也是團隊共同努力的結果,我所做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胡瑞忠謙虛地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