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大自然就是開展研究的大舞台”
http://www.CRNTT.com   2023-02-17 08:43:13


 
  言傳身教,帶領學生開展野外調查、傳承好學風

  滿頭烏發,聲音洪亮,儘管年逾花甲,胡瑞忠仍精神飽滿,尤其談到專業領域時,思維敏捷,充滿熱情。在他看來,在繁重的科研壓力下,自己還能保持一個好的狀態,得益於長期野外調查,艱苦的環境既強健體魄又磨煉意志。

  “旁邊就是懸崖峭壁,肯定會怕。”進入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博士後流動站不久,胡瑞忠就前往青藏高原開展科學考察。有一次,胡瑞忠背著采集到的20多公斤樣品,邊走邊想問題,腳下一滑,打了個趔趄。旁邊就是峽穀,山路又窄又滑,路邊長著一些稀疏的雜草和小灌木。幸好他眼疾手快,一把抓住身邊的灌木枝,才沒滑下去。

  經歷了高山峽穀、高原缺氧以及強紫外線等考驗,胡瑞忠終於在青藏高原找到了合適的礦石樣品。此次科考的研究論文很快在權威雜誌上發表,胡瑞忠還帶著這項科研成果受邀參加了國際學術交流。

  胡瑞忠特別重視野外調查,有時甚至一年裡有超過3個月的時間外出調查采樣。“野外調查是地質研究的基礎,做學問沒捷徑可走,唯有腳踏實地。”胡瑞忠說。在他的言傳身教下,他的學生們也喜歡到野外開展調查采樣,其中不少人已成為這一領域的中堅力量,有6人還獲得了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與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助。

  除了野外科考、在實驗室裡鑽研,胡瑞忠深知,要提升科研水平,學術交流必不可少。“實踐與理論,不可偏廢。”從1999年開始,胡瑞忠領銜創建了兩年一屆的“全國成礦理論與找礦方法”系列學術研討會。如今,這個學術會議已成為我國礦床學界的一個重要學術交流平台。他還先後10餘次擔任礦床學界國際學術會議組委會主席、副主席和專題召集人,為推動國際礦床學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

  “我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43種主要礦產中我國目前有30多種的消費量居全球第一,有很多礦產的對外依存度比較高,我們還任重道遠。”胡瑞忠說。

  青年時的胡瑞忠有不少業餘愛好,自學過書法和繪畫,也拉得一手好二胡,因為工作繁忙,這些愛好都漸漸生疏了。他說,等閑暇時再把這些愛好拾起來,但現在還不是時候。

  記者手記

  腳踏實地  科研攻關

  採訪胡瑞忠的過程比較曲折,斷斷續續地持續了半年,甚至有一次已經見了面,又因他臨時有事不得不改期。胡瑞忠的確太忙了,日曆本上寫滿了待辦事項,都是與科研相關的工作。

  自求學以來,胡瑞忠扎根西部大地40多年,在礦床學理論和找礦預測方法等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特別是在貴州工作的數十年,他的足跡踏遍那裡的山山水水,為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傾盡全力,真正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胡瑞忠從不滿足於已有成績,總是說地質科研工作者還須負重前行。胡瑞忠時刻不忘金景福、塗光熾、歐陽自遠等老一輩科學家的教誨,也正是因為這些老師的教導,他才擁有了“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懷和境界。良好的學風和扎實的功底,在胡瑞忠和他的學生們身上傳承,他們立志並正在為我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人物名片

  胡瑞忠:1958年12月生,湖南道縣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礦床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長期從事礦產資源成礦規律與找礦預測研究,在現代礦床學研究方法、陸內成礦理論及找礦預測研究等領域取得創新成果,曾獲2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5項省部級科技成果一等獎等獎項,以及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等榮譽。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