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19日電/據《經濟參考報》報導,今年以來,不少手握大筆資金的A股公司籌劃“閑錢生錢”計劃,進行理財投資。Wind數據顯示,截至2月16日記者發稿,2023年以來,共計有390家A股公司購買了理財產品,合計認購金額達968.39億元。
專家提醒稱,應理性看待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現象,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於投資者來說,更應多注意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具體資金結構,關注公司的實際經營情況、投融資能力和風險控制能力。
上市公司籌劃“閑錢生錢”
2023年以來,上市公司使用閑置資金進行理財的動作不斷。
2月16日,萬里石披露公告稱,為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合理利用短期閑置自有資金,在不影響公司正常經營的情況下,擬使用公司及子公司自有資金不超過1億元購買銀行結構性存款產品;2月15日,太湖雪、中天科技、華密新材均發布公告,擬使用閑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
Wind數據顯示,截至2月16日記者發稿,2023年以來,共計有390家A股公司已經購買了理財產品,合計認購金額達968.39億元。與此同時,有超過200家公司披露了公司理財進展。
從理財產品類型看,年內上市公司購買的理財產品主要包括存款、定期存款、通知存款、結構性存款、銀行理財產品、證券公司理財、投資公司理財、信托等。從認購金額看,結構性存款最多,合計認購金額達700.85億元,占比超7成;其次是存款、通知存款和證券公司理財,但分別合計認購金額均不足百億元。
從所屬行業來看,購買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多集中於幾個行業,即醫藥生物、食品飲料、汽車、計算機、基礎化工、機械設備、電子以及電力設備等行業,還有不少新能源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購買了理財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