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台美關係的觀察與思考
http://www.CRNTT.com   2023-04-10 00:16:05


 
  民進黨內對待兩岸政策有鷹鴿兩派。二者的區別,一是在“台獨”走向上。目前民進黨已在台灣建立起“中華民國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的認同,是否嘗試繼續在各個方面尋求“台獨”突破,是區別鷹派、鴿派的鮮明標誌。二是取決於對大陸的態度。鴿派支持並嘗試繼續與大陸交流、交往,以製造兩岸和平的氛圍,並在交流交往中尋找突破兩岸關係的機會與途徑,但鷹派拒絕。

  目前兩岸政策顯然是在蔡英文、賴清德等代表台獨基本教義派立場的鷹派主導下。鷹派認為,兩岸關係繃緊有利於台灣火中取栗,正如游錫堃所揚言的,“推動台灣正常國家運動”;而鴿派認為,兩岸關係緊張不利於2024該黨政權延續。對鷹鴿兩派而言,無論當前兩岸政策如何變化,四個原則不會變:一是兩岸互不隸屬的定位關係,不接受“九二共識”;二是反對兩岸統一立場,無論和統還是武統;三是積極配合美國遏中戰略,謀求“倚美謀獨/拒統”;四是台灣未來前途,由2300萬台灣人民決定。

  事實上,當前台灣民意對民進黨調整兩岸政策的壓力日益增加。據台灣民意基金會1月17日公佈的民調顯示,對於蔡英文處理兩岸關係的表現,三成九滿意,五成不滿意。不滿意者比滿意者多11個百分點。而民進黨既想延續2024年執政權,又要面對在野政黨拋出的選舉議題,選舉環境迫使民進黨不得不重新審視兩岸政策與民生議題,提出符合選民需求又符合以往民進黨兩岸政策的論述,以獲得選民的支持。

  另一方面,阻礙民進黨兩岸政策調整的最大障礙是美國與島內的親美氛圍。台灣社會存在著“安全靠美國、經濟靠大陸”的論調,深得民眾的認可,認為美國是全球秩序“穩定者”及“安全維護者”。“疑美論”則被視爲是大陸對台的認知戰,是島內統派人士的政治操作。而民進黨則藉機將“安全靠美國”炒作成“抗中保台”路線必須與“聯美抗中”戰略及印太戰略相結合。因此在台灣當局壟斷台美關係的主導權與話語權的環境中,台灣民眾一般不會質疑一邊倒的親美政策。由於當前美國國內民眾仇華情緒高漲,美國兩黨對華政策競相爭打“台灣牌”。就民進黨立場而言,調整兩岸政策不可能脫離美國政治的基本框架。從島內選情而言,也不可能大幅移動“台獨”立場。因此,一般認為,民進黨為獲得更多的大選票源,會採取迂迴的技術方式操作,以蒙蔽選民。從目前島內輿論看,地方選舉後其改變的,僅僅是在偷換概念、調整論述和降低目標的論述方式上。

  所謂偷換概念,是一種忽悠手段。基本教義派炒作“抗中保台”,無疑是想讓推進“台獨”進程師出有名,也讓美日台擴大安保領域覆蓋台灣順理成章。民進黨選擇“抗中保台”激進口號,等同於自動賦予大陸武統合法性,也給島內青壯年帶來戰爭上前線的壓力,這也許是“九合一選舉”失去青年選票的主因之一。敗選後,民進黨以“和平保台”取代“抗中保台”。把對立的“抗中”,置換成普世價值的“和平”,雖是掛羊頭賣狗肉,玩的是文字遊戲,而對台灣選民而言,感受就大不同,但民進黨“抗中”、“拒統”的實質並未改變。

  調整論述,是民進黨最容易操作的手法。既不改變“台獨”、親美立場,也可提高選民對民進黨執政的信賴度。近期除了“台獨”基本教義派代表賴清德發言給人以其立場走向中庸的錯覺,蔡英文的表述也顯得“比較和緩”,甚至主動提出願意協助大陸應對疫情升溫、跟大陸進行對話等。就其兩岸定位與立場而言,其實並未脫離“一邊一國”、“倚美抗中”。正如賴清德所稱,抗中保台、反共保台都是手段,目的是爭取和平、穩定發展。黨內精英也普遍認為蔡英文的兩岸政策或路線沒有錯。圍繞2024選舉,民進黨改變的唯有討好選民的民生政策,如“還稅於民”、“小三通試航”等,讓選民誤以為民進黨執政,台灣財政狀況良好、兩岸關係開始融冰,進而產生民進黨“務實”的虛幻想法。

  降低目標,是為了更有力的出擊。既然美國不支持“台獨”,大陸反對“台獨”,島內民眾也不認可“台獨”,內外環境不利於民進黨搞“台獨”。從意識形態上配合美國,將“倚美謀獨”目標降低成“倚美拒統”,據此從兩岸制度層面對大陸發動反擊,去論述大陸社會體制、制度的“弊端”。運用大陸民意、自媒體對某些事件的一時困惑,將其引導到大陸體制不如台灣的民主體制、大陸不合理的社會制度才是造成兩岸難以統一的主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打著和平抗爭招牌製造抗爭暴亂,是美台慣用的手法,如顏色革命、“太陽花學運”等。這招以退為攻的戰術,如不加以關注,將成為美台聯合向大陸輸送“民主制度”、顛覆大陸政權、搞顏色革命的隱患。

  就整體而言,民進黨兩岸政策不管表述如何變化,其對內捍衛台灣“主權”、維持兩岸“互不隸屬”定位,以及台灣前途由2300萬台灣人民決定的三要素不會變;對外,“倚美抗中”政策不會變,繼續按照美國遏制中國發展的策略,亦步亦趨地配合美國往兩岸戰爭邊緣走的方向不會變。

  三、應對台美策略的思考

  近期中美關係出現了一些好轉跡象,原因不外乎美國債務問題。目前,美國政府債務已觸及31.4萬億美元的法定上限,一旦違約,正如拜登形容為“美國財政史上前所未有的災難”,也將間接影響到美國民主黨2024的選舉。研究台灣輿情的章柏康認為,藉中美關係出現“小陽春”的契機,趁勢遏制外部干預勢力與島內“台獨”勢力,推進與台灣各界有識之士就兩岸關係和國家統一展開廣泛深入協商,不失為一個好時機。

  思維方式決定眼界和格局。觀察未來台海局勢,從高處觀局,從遠處著眼,既看台灣內部藍綠攻防,更察未來天下大勢。對於中國而言,和平發展經濟,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是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對美國而言,要的不是中國退讓低頭而已,而是要中國潰敗、積弱、分裂。美國認為自己要生存發展,就衹能擊潰中國。而擊潰中國,台灣是最佳棋子,逼戰兩岸、“以台制華”是美國的最佳選擇。因為,衹有一個積弱、貧困、叨擾不安的中國,一個分裂動盪的中國,美國才能繼續維持霸權,才能高枕無憂。所以,最終解決台灣問題既是兩岸角力、也是中美博弈,更是國家利益與未來前途的爭鬥!

  面對美國不斷加碼的“誘戰”刺激,一方面要有戰略定力,牢牢把握中美、兩岸關係主導權,力所能及地維持中美關係鬥而不破。同時,不斷打造殺手鐧,藉機鍛造軍力國力,以鬥爭求和平,以合作求發展,最終立於攤牌的不敗之地。另一方面,主動出擊,竭力突破“冷戰鏈”,掙脫絞索,見縫插針推進兩岸統一進程。應該看到,近40年來,美國從最早的“中國崩潰論”到“中國威脅論”,再到今天的“全面遏制中國論”,折射出的是美國面對中國快速崛起的不安、焦慮甚至恐懼,也反映出“東升西降”及“時與勢站在我們這一邊”。這為破解唯美是從的台灣政治生態提供了有利環境。

  總之,破解美國對兩岸統一的障礙,應立足於自身發展,著眼於中美關係,從改變島內政治生態著手。顧全大局,主動作為,靈活應變,見縫插針。把握動靜節奏,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靜若處子,動若脫兔。

  註釋:

  ①《麥卡錫上位後》,來源: 黃智賢中國,https://www.163.com/dy/article/HQSOV4LD05529UGT.html 2023-01-12 12:46:42 

  ②五:美國、澳大利亞、日本、新西蘭和英國組建的“五眼聯盟”;四:美日印澳四國組成的四邊安全機制,即“印太安全對話”(QUAD);三:美英澳三邊安全夥伴機制,即AUKUS;二:美日,美韓等雙邊軍事同盟。

  ③即電子資訊(包括晶片、量子計算和人工智能)、生物科技以及清潔能源。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3年3月號,總第303期)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