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情深而文明——黃永鬆和半個世紀的“漢聲”
http://www.CRNTT.com   2023-04-21 10:18:29


 
  回到“文化母土”

  黃永鬆出生、成長在台灣桃園龍潭客家村,從小關於春節、祭祀、廟會的記憶,影響了他的工作方向。

  “我是黃家江夏堂來台第八代,族譜說得明明白白。”黃永鬆說,“生啟朝觀春毓秀,永承宗澤慶綿延”,這是黃家來台第一代先祖留下的詩句,後輩都依此定位取名。這就是民間的傳承和宗脈。

  1987年兩岸開放探親,打開了黃永鬆的視野,也改變了《漢聲》的發展。

  初到大陸,黃永鬆追尋先輩遷徙的足跡,考證歷史,在《漢聲》第19期推出“台灣的泉州人”,後來又做“台灣的漳州人”“台灣的客家人”,完成了島內主要群體的尋根系列報導。

  回到“文化母土”,黃永鬆帶領團隊走遍大江南北,聚焦大陸各地豐饒的文化遺存。他深知,在大陸的偏遠鄉村,潛藏著許多活化石般珍貴的民俗文化。

  他系統梳理零散的中國結藝,總結出11種基本結、14種變化結;用4年14趟走訪,采集黃河流域民間藝術;實地測量46座福建土樓,留下寶貴的調查記錄;詳細拍攝記錄“惠山泥人”3000個手藝步驟……

  他協助大陸高校開辦鄉土建築與民間藝術研究所;將古城聚落規劃成博物館群,建立文化創意產業垂直整合基地;在世界各地辦展演講,推廣中國民間文化精華;在北京等地建立《漢聲》辦公室培養青年人才。

  為文化傳承而步履不停,黃永鬆仍覺得時間不夠用。“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他說,時代快速發展,盡量多地留住中國文化記憶,我們就知道自己從哪裡來,就能安心。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