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情深而文明——黃永鬆和半個世紀的“漢聲”
http://www.CRNTT.com   2023-04-21 10:18:29


 
  整理好文化的“家”

  一身寬鬆布衣,套著一件馬甲,腰上一個挎包,黃永鬆像可以隨時出發的行者。在簡單行李中,袖珍版《道德經》《唐詩三百首》已陪伴他30多年。

  對黃永鬆而言,文化不只停留在紙面上,更在具體的器物和生活中。看見路邊捏面人的、彈棉花的,他都充滿好奇和敬意,細心探究。他說,中國文化積澱太深,扎根太深,需要我們把寶貝翻出來,給大家細細品味。

  一次,黃永鬆在貴州採訪,想和一位老太太買古法蠟染圍裙,她非剪下一塊有花紋的邊角才願意賣。那位百歲老人告訴他:“我把靈魂留下來了,身體可以給你。”此後,他再看那些蠟染布,覺得每塊都有自己的生命。

  1994年開始,《漢聲》每年出版一册以當年生肖為主題的《大過新年》系列海報書,意在讓美麗吉祥的民間元素裝點當下生活,滋養年輕人的審美。

  一路走來,黃永鬆始終記得《漢聲》指導老師俞大綱先生的鼓勵:“永鬆,你要做‘肚腹’。”他解釋說,“肚腹”就是要把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連起來,全身前行。所以,他堅持做一個坐在祖先肩膀上的孩子,整理好文化的“家”,等著游子歸來。

  2020年疫情期間,黃永鬆收到一位93歲讀者的來信。這位讀者說,他從1979年開始訂閱《漢聲》,收藏了146期,想留給子女,讓他們欣賞並保存好。這讓黃永鬆無比欣慰。

  近幾年,因為疫情,加上台灣的文化環境變化,以及老同事相繼凋零,《漢聲》不再像從前那樣熱鬧。創辦人中,只剩黃永鬆守著“漢聲巷”。

  寂寞時,黃永鬆喜歡喝高粱酒,但他不為自己傷感。他說,文化瑰寶就放在那,大家有點不認得了,真可惜。“但我們遲早要回到文化的根子上,這只是時間問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